壽險業砸3600億元避險錢丟水裡?不是匯率鍋、敗筆是它

2023年全年新臺幣兌美元匯率變動不到0.1元,卻讓壽險業砸了3602億元天價的避險成本,吞噬了獲利,有業者喊出放在AC部位債券,不要避險,等於不需做匯兌的資產評價;據瞭解,匯兌評價是依9號公報(IFRS 9)規定,是國際一體適用,並非是金管會規定。

依IFRS 9規定,資產需做評價,包括壽險業龐大債券部位擺在AC(攤銷後成本),以持有到期爲目的,也需做匯兌評價,匯兌損益也會進入損益表。

業者認爲,AC債券部位都持有到期,臺幣全年晃動根本不到0.1元,可豁免做匯兌的資產評價;但財金官員說,臺幣全年晃動幅度低,這是事後諸葛,如果都不避險,屆時臺幣升值了,但壽險業淨值卻很高,這合理嗎?

再拉長時間來看,假設新臺幣兌美元匯率過去十年間,歷經了高低起伏,最後終回到原點,這十年間、壽險業AC部位資產都未能如實反映,財報會失真,對投資人權益有保障嗎?也可能沒有一家會計師敢簽證。

財報應該是真實呈現經過一年後的價值,況且壽險業AC部位一年可以賣5%,也並非全都是持有到期。

官員認爲,避險成本高低的根本原因是「外幣資產太多」,業者賣了太多保單,收了臺幣保費,找不到國內投資商品,只能瘋狂投資海外市場,產生幣別錯配,最終惡性循環的結果。

如果業者不想花大錢避險,那麼,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厚植淨值,當淨值夠厚,就可以少避險、節省避險成本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