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世子寶金印面世 張獻忠江口沉銀文物金光四射

明朝張獻忠江口沉銀文物第3期文物中,有新發掘出的蜀世子寶金印,重達5、6公斤以上,成爲張獻忠文物中最吸引目光的文物。(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曾經轟動大陸考古界的張獻忠江口沉銀文物,陸續清理出1期、2期共42000多件文物,這些首度面世文物揭層層開張獻忠和江口沉銀的面紗,讓世人驚歎不已。而第3期考古文物更發掘出「蜀世子寶」金印與大批金飾、金器,堪稱張獻忠寶藏的「金窩子」,相關文物已陸續面世,吸引考古界與歷史學界關注的目光。

據《紅星新聞》報導,4月29日彭山江口明末戰場遺址2019-2020年度考古發掘(簡稱江口沉銀三期)成果通報會上,來自蜀王府的「蜀世子寶」金印風頭無雙,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掘專案負責人劉志巖指出,時隔3年多,3期考古發掘已經結束,此次考古發現了金器的集中分佈區以及銀錠的集中分佈區,顯示出當時貨物的運載分船以及分箱方式,可據以解讀當時張獻忠撤離成都前的狀況。

報導說,此次堪稱最重量級的出水文物「蜀世子寶」金印,其出水過程也在考古人員意料之外。蜀世子寶金印出水前,該圍堰區內已出水一些金銀器。金印出水時已裂成4塊,當時還不知道是金印。此外,金印附近還散落着金手鐲、金耳環、金鋌等數十件金器,堪稱張獻忠寶藏的「金窩子」。

張獻忠江口沉銀文物第3期有大量的金飾、金器,大部份來自於蜀王府,因爲大型金器較重,比較接近戰爭發生地,輕小型的金銀器則漂流到較靠下游處。(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張獻忠江口沉銀第3期發掘出衆多大型金飾金器,多數來自於 蜀王府。(圖/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報導說,4塊金塊合成爲一個方形印臺、龜形印鈕,印面鑄有「蜀世子寶」4字。遺憾的是,印上的龜形頭部暫未發現。儘管如此,這塊金印長10釐米,厚3釐米,含金量高達95%,重達10多斤(5、6公斤以上)。從印文可知金印爲明代蜀王世子所擁有,是蜀王府歷代世子傳用珍寶,爲蜀王府政權的象徵。以世子爲名的金寶實物,這是目前發掘出唯一的一枚。

劉志巖說,在前幾期江口沉銀髮掘文物中,許多金銀文物被壓扁或被損壞,是爲了方便攜帶,但這個金印被砍壞了,應不僅僅是爲了方便攜帶,還象徵張獻忠對朝廷權力的破壞。

劉志巖稱,江口沉銀遺址如此集中出水明代王府文物,目前在大陸找不到第二處,此次出水文物中還有大批官銀,包括來自樂至、仁壽、樂山、德陽、廣漢等地的大西政權銀錠,對該政權的財政制度以及統治區域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劉志巖認爲,張獻忠的財寶可能也有陸路運輸,但比較重的物品肯定還是選擇水路。此外,江口沉銀也不一定就是張獻忠全部的寶藏,說不定在其他地方也有,但現在只找到一個地方,其他地方有沒有?還有幾個地方?現在沒辦法給出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