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說廣東抗擊颱風——抗擊“妮妲”之一

標題:“數”說廣東抗擊颱風的那些事——廣東抗擊強颱風“妮妲”之一

新華社廣州8月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劉大江 周科 趙瑞希)8月2日凌晨,強颱風“妮妲”在深圳登陸,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4級,它以33年來最強颱風姿態,正面強襲世界最大城市羣之一的廣東珠三角地區。截至目前,“妮妲”影響力正在消退,珠三角總體防颱風防汛形勢較爲平穩,尚未收到重大災情報告和因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報告。

有人評價說,儘管強颱風登陸後的勢頭不如預期,但積極應對好過疏忽大意。而回頭看來,一項項數字,見證這次迎戰颱風的點點滴滴。

生命大如天

防災抗災減災需要佔用消耗資源,發展經濟同樣需要佔用消耗資源,兩者一旦發生衝突,孰先孰後,孰重孰輕?

廣東的選擇堅定而果斷,因爲生命大如天。

抗擊強颱風“妮妲”,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要把全力保障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擺在第一位。

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發佈防禦颱風“妮妲”的緊急動員令,按照Ⅰ級響應的規定,要求各地採取停工、停業、停市、停課、停運等“五停”或“四停”措施,除確保足夠的防災救災力量應急值守人員外,不涉及國計民生和城市運行的企業事業單位可安排放假或換休一天;開放各類公共設施作爲臨時避風安置點,妥善安置轉移人員。

廣東省還下達“五個百分百”的命令:出海船隻百分之百回港漁排人員百分之百上岸,回港船隻百分之百落實防禦措施,四個區域(暴潮巨浪高危區、小流域洪水高危區、山區地質災害高危區、濱海旅遊度假區)人員百分之百轉移到安全地帶危破房、低窪地簡易房、戶外施工作業人員百分之百轉移到安全地帶。目的“確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

在珠海,記者看到,一些居民應對臺風時井井有條、絲毫不亂。一打聽,才知道當地很重視對羣衆的防災抗災減災知識的普及教育。

1日14時28分,在廣州市越秀區連新路一家小商店打工的劉諾知收到短信:颱風“妮妲”將正面襲擊珠三角……廣州市區颱風黃色預警信號升級爲颱風紅色預警信息發信人是“廣州市氣象臺”。

颱風預警信息的及時發佈爲市民防風避險提供了支撐。廣東省防總副總指揮許永錁說,颱風登錄前,廣東省應急、三防、氣象部門在通信運營商的支持下,向全省1.2億元用戶發佈了颱風預警信息。

截至1日19時,珠三角一共有廣州、深圳、東莞、佛山等7座城市採取了應急措施。

截至2日17時,廣東省各地共開放應急避護場所8489處,臨時安置避險轉移人員64.5萬人次。

廣州市民張天華說,按照老觀念,災害來臨,應該堅持工作,堅持生產,纔是人定勝天的表現。現在觀念不一樣了,政府出臺停工等措施,是真正的以人爲本。一些商販、公司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停工、停業、停市這些措施對企業生產、生意肯定有一些影響,但我們擁護,畢竟生命安全比什麼都重要。

2日凌晨,強颱風“妮妲”在深圳大鵬半島登陸。“颱風天”成爲“停工天”,在深圳市道路上,記者看不到因焦慮、擔心而擁堵的車水馬龍,道路上行人明顯減少。

人性化地應對臺風,讓珠三角的城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從容。

轉移羣衆考驗政府執行力

1日中午,記者在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斜嚇村海邊看到,漁民正在用起吊機將已經回港的漁船吊到岸上安置。斜嚇村村委會主任劉偉明說,晚上臺風就要到了,現在我們抓緊時間把村民的漁船全部吊上岸,共有200多條船,現在還差五六十條漁船沒吊上岸。

在南澳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藍建好介紹說,此次應對臺風,有一個與以往不同的地方:不僅對轄區內D級危房業主印發了《安全告知書》,及時進行勸離轉移,實現了D級危房“零”住人。爲了確保萬無一失,還對2428名C類危房居住人員進行了撤離。

在廣州市越秀區北京街道流水井社區委員會,居委會主任鄧麗娟一邊排查社區內孤寡老人居住情況,一邊安排臨時安置點,從當天晚上起,居委會有專人24小時值班,隨時處理突發狀況

臺山市橫山漁業村,8月1日本來是南海伏季休漁結束的日子,正準備出海的漁船被緊急召回。村委會主任張明貴帶着村幹部,用一塊塊木板將漁港堤壩上的豁口堵住,以防颱風登陸時暴雨漲潮導致海水淹到村內

2日上午,由於大雨引發積水,深圳市寶安區西鄉河東路一帶許多一樓居民家中遭水淹。一名孕婦獨自在家,家裡積水超過半米,當時停電且未儲備乾糧,由於恐慌的心理又加上接近臨盆,該孕婦快要暈倒。民警發現後,打開反鎖的房門,將孕婦用衝鋒舟安全送至路面,並駕警車送往附近醫院。

截至8月2日上午12時,廣東省出動近5萬警力,轉移安置26萬羣衆。

發揮公益力量 齊心抗擊災難

近年來,廣東有意識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防災抗災減災,建立防災抗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防災抗災意識深入人心,形成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大愛無私的社會氛圍,廣東正逐步建成一個完善的防災抗災減災體系

強颱風“妮坦”登陸前夕,公益性志願者組織——珠海市金灣區海上救助協會,馬不停蹄地展開防風防災行動。7月31日7時30分開始,協會派出救助艇5艘、救助隊員12人,進行防風防災預警巡海工作。在金灣區、高欄港經濟區海域,向漁民、養殖戶、海上工程及從事海上作業的人員傳送風情信息和避風要求。

類似金灣區海上救助協會這樣的公益組織,如今成爲當地防災抗災減災體系的重要補充力量,發揮着重要作用。

在廣東,志願者個人也積極的參與到當地的防災抗災減災活動中去。

2日,記者在深圳大鵬新區南澳文體中心的安置點看到,志願者譚小紅忙前忙後的服務居民。譚小紅是湖南人,1995年來到南澳安家。她說,我是一個家庭婦女空餘時間比較多,只要有機會就會去做義工,幫助別人。昨天看到了微信微博的信息,說這次的颱風很大,就聯繫了平時經常一起做義工的十幾個人,來到了這個安置點,幫忙發放物資、食品,爲100多安置居民服務。(參與記者:田建川陳宇軒孫飛

(原標題:“數”說廣東抗擊颱風——抗擊“妮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