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 分行掀搬遷潮!上銀行跟你想的不一樣 新型態5大趨勢

▲遠銀復興分行。(圖/記者吳靜君攝)

記者吳靜君/臺北報導

數位時代來臨,民衆使用「網路」更勝「馬路」,上銀行機率也愈來愈小,以遠東銀行來說,使用線上、網路的金融服務已經超過七成以上,客戶會進分行的機會也就愈來愈小。但分行也代表着銀行的一種「身分象徵」,輕易的「關掉」分行容易引起外界熱議,銀行也不能少了「門面」,因此近期銀行反而興起了分行搬遷潮,不僅可重建門面、也改變人們過去對銀行的印象。

今年以來,不論是公股銀還是民營銀行,不論規模大或小,都有分行的搬遷計劃,像是臺企銀的東林分行、土地銀行宜蘭分行、復興分行都是近期纔剛搬遷的分行。民營銀行方面也有凱基銀行的中山分行和天母分行等、遠銀的復興分行、城中分行以及臺中七期等分行都是今年搬遷。新型態的分行來說,主要有五大趨勢值得觀察與注意:

一,不再追求豪華、氣派 轉向小而美

銀行業者表,過去民衆到銀行分行辦理業務的頻率較高,不論是換匯開戶財富管理,很多機會都需要上銀行,隨着很多銀行業務都可以透過網路完成,分行的坪效也逐漸下降當中,所以許多銀行新分行不再追求「豪華」、「氣派」,櫃檯也不再追求大、行員多,反而縮小比重,簡單配置,整體轉向「小而美」舒適、基本的功能俱全即可。

銀行業者即表示,早期一個市區分行所需要的坪數大約200坪,才能夠容納一家分行的所有業務;但是現在幾乎減半或者不到百坪就可以了、中南部也只要120坪左右。

二,商圈轉移、成本考量 分行逐客戶而居

有不少銀行則是面臨商圈的轉移,銀行基於成本、競爭力的考量,也必須要搬遷分行,像是臺企銀的東林口分行原本是臺北吉林分行,今年7月轉移到東林口分行重新開幕,臺企銀之所以遷至桃園主因桃園市近年伴隨機場捷運通車,帶動北北生活圈緊密連結 ,且因地理位置鄰近五股、泰山,用地取得成本相對便宜,吸引許多中小企業從新北市搬到桃園,臺企銀也隨着「客戶」而居。而遠銀近期搬遷的城中分行則是由原址襄陽分行搬遷,原址是民衆所熟知公園路與襄陽路交接處;則搬至臺北市重慶南路,主要也是考量重慶南路上的銀行羣居效應較高等。

三,將「銅臭味」轉化爲「人味」 講求主題性故事性與社區互動

銀行分行搬遷,不僅僅是業務的轉移,現在更強調與當地居民的互動,像是遠銀的復興分行,全部也只有80坪左右,其中四成就打造成「會議室」,就是希望藉由會議室較大的空間,讓客戶們在此分享彼此的故事,不論是旅遊、美食甚至是教育經驗等。凱基銀行的中山分行也有同樣的概念,開放部分銀行空間歡迎當地居民入內作客,實踐開放銀行概念,在中山分行的二樓結合藝術人文等空間,與中山區的居民共享。

銀行分行不再只是追求「金錢」、「財富」等被世俗視爲銅臭味,轉向更加強調人文、藝術與在地化,藉由客戶、當地居民間的互動增加「人味」,更希望藉此可以提升客戶的黏着度。

▲凱基銀行中山分行打造藝廊空間。(圖/記者黃靖惠攝)

▲遠銀復興分行互動空間。(圖/記者吳靜君攝)

四,追求數位感、科技感 必備數位專區

不論「Bank3.0」還是數位金融儼然成爲趨勢,數位專區是新分行必備的空間,強調「數位感」、「科技感」且讓還有習慣上銀行的民衆也能體驗一把數位、科技所帶來的便利性速度感。以合庫竹科旗艦數位分行來說,配置就有遠程視訊櫃檯(VTM)開戶髮卡、指靜脈ATM無卡提款、iPad預填單、互動電視及公用電腦外,還有行動支付自動販賣機人臉辨識廣告板等,讓上銀行的民衆更能體驗數位的快感。

除了主題性之外,新分行也一定會設置行動裝置像是iPad,可以處理預約叫號、填單、經濟趨勢說明等,讓分行不再擺放一堆「單據」民衆在櫃檯上填寫、坐着等叫號情況也逐漸在分行中消失。

▲新型態分行的數位專區。(圖/記者吳靜君攝)

玉山銀行數位分行體驗(圖/記者周宸亙攝、示意圖

五,理專不再等客戶 將主動走出分行

隨着分行型態轉型,理專也不再分行等着客戶上門諮詢,理專走向客戶、出門協助客戶也成了銀行服務的一種。以遠銀來說,未來就要全面落實「行動e理專」遠銀總經理周添財表示,通常遠銀分行小一點的分行配置4~5個理專、大一點是7、8個理專,現在遠銀也鼓勵理專「走出去」。

理專可以帶着iPad至客戶的指定或方便的地點,透過iPad與各種顧問像是經濟、稅務、保險等,直接上網與客戶面對面溝通、提供建議、解決客戶的各種疑難雜症,諮詢完畢後,客戶也可自行透過網路、行動銀行等方式進行交易等,客戶「不用出門」就可完成財富管理,更提升分行財富管理業務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