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建立新標竿 App服務再進化

文/數位時代

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創造出龐大App商機,也大大改變使用者行爲。隨着App數量的增加,App不再只是打發時間的小玩意,而是新一波強化商務力的最佳工具

採訪.撰文/李育璇鄭緯筌

沒有人會懷疑App帶來的全新經濟動能。始祖iOS App數量已高達75萬個,Android的App數也達67.5萬個之多,而後起的微軟方面,Windows Phone也有10萬個之譜。根據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最新報告指出,今年行動App下載量將達460億次,比起2011年的250億次成長將近翻倍。

動動手指,一個個App就被裝手機裡,0.99美元感覺不痛不癢,喜歡就繼續玩,厭倦了也毫不客氣立刻刪除,社會大衆彷彿已經很習慣這種消費邏輯。根據comScore、Alexa和Flurry的調查發現,從去年6月開始,人們使用App的時間開始超越瀏覽網路。截至去年12月的統計,人們每天使用App的時間增加到94分鐘,反觀網路則衰減到72分鐘。

然而在熱鬧使用的背後,卻有89%都是免費App,其餘需付費的App有九成收費不到3美元。顧能調查指出,這樣的價格趨勢只會越來越走強,也就是說,可幫助App開發商真正將錢賺進口袋的業者,會迎來龐大商機。

探索獲利模式

軟硬整合是其中一個趨勢。例如國內一家新創公司英諾奧茲,就與手機開發商開發兒童安全手機,透過App的定位功能設定,小孩只要走出安全範圍外,像是學校、補習班,就可以直接通知家長。個人醫療設備大廠百略,轉投資的熱情豆公司開發的「LOCOMO運動記錄」App,就具有和血壓計、心跳計數器硬體結合的發展潛力。

行動廣告部分,也是最被各界期待看好的切入點,這不只是讓開發者獲益,對於衆多品牌業者及商家來說,App也被視爲全新的行銷溝通管道。美國知名科技評論家歐姆(Om Malik)就指出,隨着行動裝置的普及,原來的SoLoMo形式,將會轉變爲「HyLoMo」超地域行動(hyper-local mobile)。他所指的是,不論逛街、購物、吃飯,人們所參與的許多活動都是在地的,會有越來越多的即時性App出現,以提供不同的資訊,並延伸出各類行銷活動,例如商家提供消費者獎勵點數優惠券等。

根據市調機構尼爾森公司最新調查,2012年6月在美國的購物/商務類別App使用人數突破4500萬人,平均每位用戶一個月內會使用17次的購物App。光是在6月份,eBay和Amazon的手機App分別吸引了1300萬、1200萬名消費者。

App不再只是個人殺時間的工具,新一代App的發展更重視商務力的發揮。對比App發展初期,現在業者的心態都顯得更爲務實,積極與各類企業活動結合。

曾以街旁網主推LBS行動社交的我在資訊公司,也以「Buddy Card」這款App投入商家優惠的市場,並在合作餐廳的櫃檯設置iPad,供消費者掃描QRCode累積點數。由聯合報系推出的購物網站「udn買東西」,今年9月正式宣佈推出手機購物App,可即時搜尋、購買站上30萬件商品,並透過CRM技術,搭配原來的新聞資料庫,推薦消費者與內文相關商品。上線一個月,透過App而來的交易額已佔整體交易金額5%至7%。

同樣提供通訊服務、成立於2005年的互動資通公司,近年來就鎖定行動溝通和企業簡訊兩大市場,它們不選擇與LINE狹路相逢,反而加速切入企業與公部門市場。「我們是地面部隊,只懂得匍匐前進,」執行長郭承翔直言,他們更重視能夠帶來實際收益的企業市場。

使用經驗決勝負

隨着使用者對App的熟悉度日漸提升,加上各App間必須更努力爭取眼球注意度,介面力也成爲這一波發展的重點。從人機介面的設計,到創意的發想與技術的整合,必須一氣呵成,纔有機會站穩腳步

蘋果教學網站Saymac創辦人吳運哲參考蘋果HIG手冊的規範,依性質將所有的App分爲效率型、實用型、沉浸型和混合型。他指出,「每種軟體對於認知、美學、佈局、協調和選擇性的考量有所不同,像是使用者能否一眼就瞭解介面用途?或是資訊的呈現是否集中,有流暢的動線?甚至從圖示組件、背景,是否都具備一致的風格?」

App的發展態勢,也可以從《數位時代》所主辦第三屆「App Next應用程式創新大賽」看出一些端倪。這項大賽從第一屆不到60件的參賽作品,到今年收到近300件的優秀作品,不但作品數量迅速增加,品質也有很大的提升。無論是遊戲、工具、社交或天氣等軟體,在在展現了臺灣開發者的創意。以臺灣市場來看,App發展至今已有三、四個年頭,經過一輪的淘汰與更迭,現在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紀元。過去以個人開發者和小工作室型態爲主的App開發團隊,也將形俱更有規模的組織,或是尋求與產業界的合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2年11月號《數位時代》,全國7-11、各大書店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