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越禁越賣!戒嚴時代 警總禁書變好書推薦名單

圖文/鏡週刊

戒嚴時代沒有關鍵字搜尋,警察怕看到「馬」、「左」2個字,以爲馬克吐溫馬克思弟弟左拉是左派,乾脆都當禁書出版社擔心人在中國的譯者,若用真名出版,恐怕被中共清算,基於保護理由,幫譯者化名吳明實」,也就是無名氏。武俠小說也有事,金庸《射鵰英雄傳》改爲《大漠英雄傳》,因毛澤東寫過「只識彎弓射大雕」。不過書越禁越賣,警總的查禁圖書目錄,成了另類的「好書推薦名單」。

解嚴前夕販賣黨外雜誌的廖爲民,父母雲林書店,他從小愛看書,初中到臺中求學,常在書報攤買黨外雜誌,跟書店業務顧客朋友;朋友要開書報社,找他做業務經理經手《八十年代》、《美麗島》、《深耕》、《關懷》、《政治家》、《千秋評論》、《前進》、《自由時代》、《新潮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他薪水都拿來買書,「那時我月薪1300,《選舉萬歲》一本要1000,我分期付款纔買到。」

廖爲民形容當時做生意像貓捉老鼠。「司機載黨外雜誌下高速公路,會先到檳榔攤買檳榔買菸,看有沒有車子停下來,甩掉跟蹤後,再到約定地點,拿鑰匙開門,雜誌丟進去,燈關掉鎖好,就像捉迷藏。業務再拿發貨單去偷偷取書。」

做久了,有禁書敏感度,「我說這本一定會禁,沒禁沒天理!警察就打電話來,我說我知道,你要多少?5本?我說10本啦!叫他多拿一點,雜誌過期退書還要運費,不如我退貨包好,讓業務拿去警局,警察不用跑一趟。」

查禁一本有5元獎金公務人員月薪1000多元,獎金十分誘人。廖爲民提供50、100本書,等於付了保護費,保證外面4000本沒事,否則警察在外盤查,恐怕要走遍北市重慶南路才能收齊一百本。

有一回雜誌剛入庫,警總後腳就到,廖爲民要對方出示公文,等公文來了,他雜誌早就發了,5000本剩五50本,廖爲民說:「我也不是一本都不留,警總的人都來了,走路工也要給點錢。」

隔天早上8點,廖爲民被請到臺中警備總部喝茶。他帶本小說,面對一條長桌子兩邊椅子,等了一個多鐘頭。回想當時,廖爲民點出戒嚴時代的共犯結構,「如果他今天抓我,下一個賣書的人不知道會不會配合,還要重新培養默契,大家都很累啦!」

生平第一次進警總喝茶,廖爲民難道沒準備遺書或脫逃?「他要抓你,你也逃不了。再怎麼算我都沒資格當頭犧牲者。我只是賣雜誌的,不像政治人物一天到晚上街頭。」廖爲民的熱血化做生意人的精明,等到1992年警總正式裁撤,1999年《出版法》廢止,廖爲民期待的閱讀自由終於實現,他們那羣書友還開玩笑說:「以前有查禁圖書目錄,表示那些書一定有好康,現在警總沒了,臺灣每個月出版3、4000本新書,我們只好自己努力,去市場找書來看了。」

更多鏡週刊報導 【解嚴30年專題】不只18禁 你所不知道的戒嚴日常【解嚴30年專題番外篇噤聲的年代【解嚴30年專題番外篇】金門戰地前線的兩則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