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精選》掌握情緒維度 八要點讓你不失控

有時候,我們懂得如何對自己寬容、未來看似是友善的,我們可以承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可以原諒自己以前的過錯。(示意圖/shutterstock)

我們是情緒的動物,也就是說,身爲人類,我們對自身價值的感覺很容易出現異常波動,而且這種情況遠比我們願意接受和有時候意識到的還嚴重。

有時候,我們懂得如何對自己寬容、未來看似是友善的,我們可以承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我們可以原諒自己以前的過錯。然後,在其他時候,我們情緒低落,爲自己所做的多數事情感到悲痛,認爲自己是上天鄙視的目標,我們覺得不配、內疚、無力,且正在走向報應和不幸。

要掌握我們情緒轉變的原因,其實很難。由活力和希望起始的一天,可以在午餐時以陷入自我憎恨和傷心流淚告終。就算我們最後有轉彎朝更好事物前進的確定感,這種感覺也很快就會被「我們是個宇宙錯誤」的確定性給取代。

我們顯然永遠無法阻止自己的情緒出現變化,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學習如何更有效地控管自身情緒變化,這樣子我們低潮時的情緒起伏可以小一點,也可以更能控制悲傷,然後在自己眼中,我們的善變也就不那麼令人可恥了。

以下幾點皆與我們反覆無常的情緒有關,或許我們應該學着對它們銘記在心。

❶意識到我們的脆弱

我們應該承認自己的情緒有多脆弱,很容易被所謂的「小事」干擾。我們是個極端敏感的物種,但這敏感也具有決定性;我們不應該期望一方面能欣賞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詠歎調或林布蘭(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的自畫像,一方面卻又不去煩惱愛人悶悶不樂的樣子或潛在客戶交談時略顯疏離的目光。

我們不應該因爲臉皮很薄而責備自己,應該要調整自己,以適應我們卓越的「經驗開放性」 的全部結果。

❷修正我們的社交生活

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身邊某些人雖然自稱爲我們的朋友,但對我們的情緒影響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在善意的外表下,有些人帶着潛在敵意、極大的競爭心態、自私的歇斯底里或自命不凡的道德主義。開始當自己的朋友,代表着學會去判別究竟是哪些人讓我們覺得憤怒、氣餒或沮喪,並將他們從我們的社交生活之中剔除。

❸會安慰人的友誼

心情不好時,有人適當地陪伴是最好的安慰—知道如何讓我們安心、相信會難過是意料中之事,還有就算我們犯了錯,也永遠會有人憐惜

我們。

被安慰的靈魂會得到寬恕、會憎恨自己,但也能學會如何嘲笑生而爲人的荒謬。最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他們面前表露心情不好時,他們知道如何優雅地邁出友誼最重要的下一步—例如:說出一、兩個他們自己心情不好的故事。

❹是身體的緣故

令人抓狂的是,我們情緒轉變的部分原因與身體有關。但不得不去接受我們對自己和對自身生活的看法,可能取決於身體因素—睡了多久、喝了多少水、正與什麼疾病奮戰—其實很丟臉。所以我們可能會堅決地認爲,自己的想法必須完全是理智的產物。

有個較明智的解釋是—大部分我們思考過的事,在某些方面是取決於身體中發生的特定事件。在某些時候,事情並不是在說:「一切都結束了,而我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而其實只是我們需要躺個一小時,或是趕快喝杯柳橙汁。

❺忽視情緒

情緒是傲慢、專橫的東西。它們會冒出頭來,堅持它是在跟我們說明自己的身分和前景的必然狀況—也許是我們的戀情永遠不會有結果;或者工作狀況無法修正。

儘管如此,我們總是可以選擇主張它們只是虛張聲勢;察覺到它們不過是曇花一現的狀態,卻傲慢地假裝是我們的全部;而且我們可以鼓起勇氣禮貌地忽視它們,並改變話題。

如此一來我們可能會察覺到,但不會屈服於某種情緒,並將之與我們清醒的自我拉開一點距離。有時候,我們甚至能做出某種情緒要求我們不要做的事—不因爲害羞就不去見某人、真的露面而非只是妄想、出去走走而非僅僅在家窩着。

❻讓情緒成爲歷史

我們的悲傷情緒強烈暗示它們與我們面前的事物有關,但很多時候,它們之所以會存在,其實主要是因爲困苦過往的症狀。它們源於對我們身邊的人的投射記憶,很久以前,身邊這些人以特別權威的態度告訴我們:我們不好、我們會失敗、我們應該以自己爲恥、災難就在眼前。我們應該學會讓這些聲音成爲歷史,並與眼前值得相信的意見區分開來。

情緒不好的原因,更多是與需要充分哀悼的過去有關,而不是害怕未來的理由。

❼善意的小燈

當我們被黑暗情緒震撼時,應該努力保持一點光亮。

頭腦清醒和自我仁慈的光芒可以告訴我們,就算突然爆發的情緒堅持不要那樣做,但我們纔不怕,我們並沒有做什麼不可原諒的事,而且有權利那麼做。

我們可以努力爲自己點亮一盞善意的小燈,直到更亮的太陽準備好再次升起。

❽什麼事都會過去

難過的情緒不僅會堅持自己是對的,還會試圖說服我們它們是永遠存在的。

然而,我們的自我意識是自然流動的,不管是現實上或暗喻裡的說法,我們很大部分是水組成的。

我們不應該讓錯誤的永恆觀念徒增自己的傷感。雖然我們可能無法轉變情緒,但至少可以辨識它們的本質,並且明白就先知無價的話語來說,在時間的幫忙下,什麼事都會過去……。

125-130

在我們的養成過程中,有個部分很令人困惑—我們情緒的成熟度,不一定或不會自動跟上身體的發育程度。

我們可以外表看起來是五十五歲,但就衝動和習慣的溝通方式來看,彷彿只有四歲半,就好像我們可能身體已經初具成年人的樣子,但情感上卻還是一張白紙。

爲了評估我們和其他人的情緒成熟度,可以只用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快速直達核心,取得我們潛意識裡的情緒「年齡」—

當我們的情感依附者讓我們沮喪、失望、猶疑不定或迷惘不安時,我們有什麼特殊的迴應方式?

以下三種反應可以測出情緒不成熟的狀態(根據自己的程度,以一至十分打分數):

❶我們可能會悶悶不樂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會覺得很煩,同時拒絕嚮導致我們變成這樣的人說明可能的原因。

這讓我們太沒面子,也太打擊我們的自尊。我們的心理太過脆弱,不想讓人知道自己被擊垮了。我們抱着一絲希望,期盼不用開口對方就能神奇地理解問題所在並解決它,就像不會講話的嬰兒可能希望父母能自然而然進入他的大腦,並猜到他不舒服的原因那樣。

❷我們可能會暴怒

另一種反應是對令我們失望的人感到非常、極度地憤怒。

我們可能看起來很生氣,但沒人覺得有必要這麼誇張。我們感到心碎、茫然、快抓狂了。我們重新奪回主控權的唯一辦法,是模仿憤憤不平的皇帝或被逗弄發狂的老虎。對照他們的行事邏輯來看,我們的辱罵和惡毒,就是承認了恐懼的人事和自己的無助。我們深感痛苦,但我們的應對方式更是可悲。

❸我們可能會冷漠

要向傷害過我們的人承認我們關心他們、承認他們有控制我們的權力、承認他們掌握我們生活的關鍵部分,其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對他們豎起一道堅固的冷漠牆面可能容易多了。

在我們受親人行爲影響,情感最脆弱的時刻,我們堅稱自己沒有注意到這種忽視,而且也不在乎。

我們可能不只是在假裝,而是因爲傷口一再地被碰觸,已經變得讓人徹底無法忍受。表現得對任何事物無感,可以取代已經擁有充分注意力的巨大威脅。

上述三種反應依序指向三個情緒成熟度的指標:

❶解釋的能力

這裡指的是一種—嚮導致我們覺得很煩的人解釋自己爲何感覺如此的能力。成熟的人可以用簡單的話語描述這件事,並在實踐後取得不錯的成果。

他們有能力相信自己不會可憐或可悲地以某種方式受苦,而且如果運氣好,就算處在感受到壓力的時刻,我們還是會找到隻字片語讓心底牢記的人明白「你不是我們的敵人」。

❷冷靜的能力

成熟的人知道,我們一直都有「堅持自我主張」這個選項。這讓他們有信心不必立刻大聲叫囂、不必在猶疑不定的時候就給其他人好處,而且不必假設最糟情況並用過多的力量去反擊。

成熟的人夠愛自己,不會猜想每個人都有充分理由用來嘲笑和詆譭自己。

❸脆弱的可能

成熟的人明白並接受「不管與誰親近都可能會讓自己受傷」這個看法。他們能感受到足夠的內在力量去容忍自己的脆弱,不會對自己毫不遮掩的情緒感到尷尬,甚至可以向羞辱自己的人求助。

最終,他們會相信哭泣並沒有錯,而自己有權利找到知道如何忍受他們眼淚的人。

反過來,以上三點我們可以稱爲情緒成熟的三個基本美德—溝通、信任和接受脆弱。這三個美德要不是在溫暖和養分充足的童年自然養成,就必須在成年後努力學習。

這樣的對比至少讓我們對眼前的挑戰有個概略印象,知道不必對自己現在的無知感到羞恥,地球上至少有一半人口未曾在成長過程中接受情感素養的培育,甚至可能根本沒聽過身邊成年人說出情緒成熟的話語。因此,就算我們年紀不小,可能還是需要帶着極大耐心和信念回學校花五至一萬小時學習美好且複雜的成年人情緒語法。

(本文摘自《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方舟文化)

【內容簡介】

★ 讀了那麼多書,爲何生活仍彷彿悲劇的遺傳?

隨着社會發展與進步,人們的平均學習資歷變得越來越長。在人生中,大部分人有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都在名爲「學校」的體制裡亦步亦趨地學習,那些前輩們希望我們學會的事情。

照理說,如此精心設計、豐富的學習經驗,應能帶來許多助益,讓我們對未來做足準備,生活更美好。但顯而易見的是,現代人在許多方面依然表現與前人無異——「充滿悲劇與災難」。

總是學不會?!人間悲劇反覆重演——

‧不敢「追求自我」,被鉗固於他人期望之中的職業/生涯選擇

‧「情緒維度」掌控不佳,焦慮、憂鬱、憤怒演變成自我破壞

‧無法「維繫與修復感情」,婚內暴力、情緒勒索……層出不窮

‧深陷「有毒關係」卻不斷遷就

,沒有斷舍離的覺察與勇氣

★ 自我、情感、天賦——那些學校忘了教,卻攸關此生的要事!

你是否已經開始感到疑惑——明明「教育」是爲了讓我們「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輕鬆、順利地面對未來與生活。然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人生百態,卻更像「人生學校」創辦人、英國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所提出的深刻疑問:「在面對人生那些重要問題時,爲什麼我們明明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教育,卻仍宛如無知的新生兒?」

我們隱蔽自我天賦與創意、生活壓抑且怨恨、情緒失控、感情應對不成熟、不幸福也不快樂……爲什麼當遭逢這些人類社會上已深具歷史的問題時,學校未曾想過要教育我們如何去思考、面對和處置,而讓我們所有人得從「已知用火」的狀態,一次一次地重複犯錯,獨自在黑暗中摸索?

掌握情緒維度、擺脫脆弱循環,「艾倫.狄波頓」人生學校開課中!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並補強人生所需的情緒/哲學課程,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艾倫.狄波頓」創立了「人生學校」,致力於教授一系列人生、情感課程。

這本書,便是人生學校爲了讓我們終能過上充實、幸福的生活,而特地集結的21堂最重要的人生必需課題。從個人情緒到相處、從愛情到夢想志業、從童年創傷到成年孤單,在本書中皆會以直接且人性化的方式給予適當建議。若想學會掌握自身情緒維度、擺脫情感的脆弱循環,並能更自信、更自由過上想要的生活,這些學校忘記教我們的課程必不可少。

當你開始閱讀這本書,就是被邀請開始過更善良、更豐富、更真實的生活,藉由本書,你能完善那些早已經開始但仍亟需完成的情感教育,找回你人生本該擁有的自由與燦爛!。

不必多磨難,人生課程重點搶先看——

【別再尋求允許】 慣性尋求允許讓人「自我否定與懷疑」,如何從中解套?

【修復愛情】 成熟感情不是壞了就丟,修復關係需要的四大技能,你會嗎?

【好的自私能量】 在迴應自己內在的需求前,我們不可能對誰都好。你,懂「拒絕」嗎?

【適時放棄他人】 「壞關係」只是互相傷害與內耗,你是否還在幫找藉口「不放手」?

【活得輕鬆愉快】 人生波浪永遠起伏,而你其實根本沒有非完成不可的任務。在這些苦難中,爲何還有人笑得出來?

【作者簡介】

人生學校(The School of Life)

「人生學校」是個全球性組織,目標是助人過上更充實的生活。希望透過出品書籍、禮品和文具系列,激發更具思考力的天性,並且幫助每個人獲得滿足感。「人生學校」是探索自我、人際關係、工作、社交、尋求平靜、以及透過文字、社羣和對話欣賞文化的資源。你可以在網路上和遍佈全球的分支機構找到其課程、活動和一對一的療程。

「人生學校」是個快速發展的全球性品牌,YouTube頻道擁有超過六百萬訂閱人數、臉書追蹤人數超過三十五萬一千人、IG追蹤人數超過二十一萬八千人,推特的追蹤人數則超過十六萬三千人。

「人生學校出版社」在系列編輯、知名作家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指導下,彙集「人生學校」創意團隊的想法和理念,出版的書籍一貫傳達着條理清晰、精心策劃的宗旨:沉着、可靠、明智。

《那些學校忘了教你的事》/方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