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跟第三方支付沒競爭關係?真相或許是這個

(原標題:數字貨幣跟第三方支付沒有競爭關係?真相或許是這個!誰才應該對未來感到恐懼?)

數字貨幣是什麼?對我們金融市場和未來的市場格局究竟有多大影響?今天終於有了一個比較權威的答案。

10月25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長春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數字貨幣和支付寶等支付工具,並非處於同一維度微信和支付寶是金融基礎設施,是錢包,而數字人民幣是支付工具,是錢包的內容

穆長春說,在電子支付場景下,微信和支付寶這個錢包裡裝的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數字人民幣發行後,大家仍然可以用微信支付寶進行支付,只不過錢包裡裝的內容增加了央行貨幣。同時,騰訊螞蟻各自的商業銀行也屬於運營機構,所以和數字人民幣並不存在競爭關係。

穆所長的這個判斷,其實把很多問題都引了出來。筆者下面嘗試對這些問題逐一作出解析

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理解

穆所長這個定義對不對?從大的框架上來說,把微信、支付寶定義爲支付渠道,定義爲基礎設施是對的。這一點從斷直連之後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變化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下圖是最新的央行資產負債表結構。

按照上圖。斷直連之後,央行負債端的“儲備貨幣”從原來只有“貨幣發行”和“金融性公司存款”兩個科目的基礎上,新增了“非金融機構存款”科目。這一部分,是支付機構交存在央行的備付金。這個變化意味着,央行親自下場爲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了清算服務

在斷直連之前,也就是支付寶最原始的商業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清算服務是商業銀行提供的。“非金融機構存款”整個科目,實際上只是“金融公司存款”的一個子科目。在這種情況下,穆所長所說的支付寶、微信中裝得是商業銀行存款貨幣是成立的,因爲從銀行向支付寶轉賬,雖然是減記銀行存款,增加支付賬戶餘額,但從“金融性公司存款”的大盤子來說,是沒有變化的。即便有變化,也只是銀行的個人存款,變成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備付金,負債成本有所不同而已。

那麼,在央行2017年6月新設“非金融機構存款”這個負債科目後,我們從銀行向支付機構轉錢難道有什麼不同嗎?其中的差別可大了!

在現有的情況下,從銀行向第三方支付機構轉錢,雖然從個人角度來說仍然只是減記銀行存款,增加支付賬戶餘額,但從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角度看,這意味着“金融公司存款”項下減少,“非金融機構存款”增加。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央行“儲備貨幣”科目還是沒有變化,錢這麼一倒騰之後,就跟銀行沒關係了!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起來,爲什麼前段時間螞蟻戰配基金在支付寶渠道獨家發售的時候,幾個大的商業銀行第一時間發起反擊,而且喊的口號是“存款保衛戰”了吧?背後的原理就是這個。要是央行當年不實施斷直連,繼續讓商業銀行爲第三方支付公司提供清算服務,就壓根就沒這事了。

到底有沒有競爭?

講到這裡,我們可以好好講一講數字貨幣跟支付寶之間到底存不存在競爭關係了。

按照前述“儲備貨幣”項下的三個子科目,數字貨幣主要替代的是第一個科目“貨幣發行”項下的紙鈔。由於數字貨幣不能像紙鈔那樣,可以依靠物理形態自行進入流通渠道,在落地環節必須要有一個APP予以支持。嚴格意義上來講,跟第三方支付直接形成競爭的確實不是數字貨幣,而是這個APP。

但是,我們回到央行資產負債表之後會發現。如果未來數字貨幣歸入“貨幣發行”項下,那麼如果數字貨幣的使用人羣大幅增長,導致其對流通中的紙鈔形成大幅的替代效應,形成相當大的存量規模,它對歸屬於“非金融機構存款”項下的支付機構備付金,難道真的一點影響都沒有嗎?

體量上來講,“貨幣發行”項下現有餘額是8.8萬億,“非金融機構存款”現有的餘額是1.79萬億。這兩部分貨幣在流通中分別實際能支撐起多大的商品流通體量,筆者沒有查到準確完整的數據。但從常理來說,考慮到網絡支付的效率大大高過紙鈔在線下的流通速度,而這背後對應的實際流通規模孰大孰小,應該是很難一概而論。

數字貨幣引入之後,“貨幣發行”項下原本只能在線下流通的紙鈔,鳥槍換炮同樣可以進入線上市場。再假如承載它的APP,是由央行發行的,具有國家信用背書,且使用體驗不亞於現有的第三方支付工具,你會怎麼選?

更何況,根據剛剛發佈的《人民銀行法》修訂徵求意見稿,數字貨幣是我們國家的法償貨幣,任何渠道都有義務要支持。這跟當年第三方支付工具費老鼻子大力推廣支付場景,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時代,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在筆者的理解中,數字貨幣鋪開之後,只要央行APP的使用體驗不會太差,那這對線上支付市場的格局一定會有影響。最終的結果,只是影響大和影響小的問題。而且從目前各家媒體零星披露的試點情況看,消費者對試點體驗的反饋,大多數都是“跟支付寶和微信”差不多。

商業銀行應該後怕

好了,這麼一來,從央行的角度,數字貨幣推出之後,“貨幣發行”和“非金融機構存款”兩個子項的餘額,都跟線上支付有關係了。各自的承載工具,乾的都是同一件事,那這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

嚴格來說,跟我們日常生活沒關係。而且坦率的說,即便未來數字貨幣APP和支付寶、微信等APP形成競爭關係,或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普通公衆的影響也不大。在數字貨幣的普及過程中,真正應該感到背脊發涼的是商業銀行,而且這種影響將是長久而且深遠的。

爲什麼?因爲這意味着從馬雲當年喊出“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的口號之後,這是央行第一次以實際行動正視數字時代金融脫媒這個事實。

形象地說,未來數字貨幣普及開來之後,央行資產負債表中“金融性公司存款”項下就會多了一個永久的減少動機,儲備貨幣會更多的向“貨幣發行”和“非金融機構存款”兩個子項流動。大量個人的支付行爲會變得跟商業銀行沒有關係。這一次螞蟻戰配基金的發售,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未來市場格局的一個縮影。要知道,到目前爲止銀行在渠道端真正有優勢的地方還只是線下,而未來要是大家都習慣了數字貨幣,該咋辦呢?

重磅推薦

四季度宏觀經濟面臨哪些挑戰?股市能否創出新高?房地產財富邏輯能否持續?

11月7日下午長盛時間·方向大會不容錯過!掃碼添加財經小編富貴兒(微信號:pinpinNO1)諮詢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