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歌堂:“耍”出瑤族節日的時代氣派

長鼓唐學情攝/光明圖片

【守望家園】

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是全國唯一的八排瑤聚居地,民族風俗保持完整、民族特色鮮明,擁有獨特的傳統節日文化體系。“耍歌堂”是當地瑤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2006年入選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耍歌堂”爲依託的“中國(連南)瑤族文化藝術節暨瑤族‘盤王節·耍歌堂’”成爲該縣影響最廣、最具特色的節慶活動,先後被中國民族節慶峰會評爲“最具創新價值節慶”和“最具民族特色節慶”。

“耍歌堂”的文化記憶

連南瑤族“耍歌堂”歷史悠久,最早記載見成書於明朝崇禎年間的《歌堂斷卷書》,清人屈大均所撰《廣東新語》有具體描述:“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功畢也,諸瑤至廟爲會,名曰耍歌堂,男女同集跳舞唱歌。”“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間已形成完整固定的儀式程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耍歌堂”有“小歌堂”和“大歌堂”之分,前者以房姓爲單位舉行,後者以排爲單位舉行,二者在規模、內容和形式上有一定區別。

“小歌堂”又叫“香歌堂”,帶有成丁禮(“撿法名”)性質,主要儀式包括:“接公人壇”,即把祖先偶像從盤王廟擡至設在本姓或本房祠堂的臨時齋壇,請先生公唸經作法,舉行“把堂”“收金”“收百獸”“請公”“開光”“法蝶”“兵牀”等儀式,告慰先祖祈福未來;“過九州”,由先生公率領本房人員圍着代表九個州府的旗杆依次來回輪轉,緬懷祖先流離遷徙、漂洋過海所經歷的艱難歷程;焚燒“封紙”竹籠、“開齋疏”,給祖先送財;最後請先生公將舉辦者的“法名”填在呈給天神、祖先的“申疏”文告上。

“大歌堂”則是全排性的祭祀歌堂活動,正式開始前一天會進行“搶公”活動,即把祖先偶像從大廟擡回自己祠堂,並放銃炮表示“搶公”成功,如未放銃炮還可被人搶回,已放銃炮則只能用酒肉和餈粑等禮物去贖取,目的在於增加節日喜劇性氣氛;然後是“告祖公”,即集體到大廟燃香點燭,祭祀共同的先祖;再後是“遊神”大典、“過九州”、“紀念民族英雄法真”、驅趕“黑麪人”、“退公還願”等系列活動。

兩種歌堂都有祭祀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願的價值內涵

“耍歌堂”的文化實踐

“耍歌堂”在瑤族人民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並約定成俗,各地在舉辦上雖有時間、內容和形式上的差異,但其文化內涵爲瑤族民衆認同。連南瑤族自治縣通過統一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十六)、確定舉辦空間、凝練節日符號、梳理節日程式,使“耍歌堂”這一古老節日在當下煥發出活力和生機。

連南排瑤主要分爲油嶺、南崗、橫坑、軍寮、火燒、大掌裡八峒馬箭八個排。其中,油嶺排瑤寨始建於唐,擴建於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明清時鼎盛,有房屋近900幢,住戶1000多戶,有“陳、何、齊、李、龍、盤、沈、朱、鄧、房、唐”等姓氏瑤民7000多人。它是至今保存最爲完整、規模最大的古瑤寨,素有“千年瑤寨”之稱。

古寨內保持着完整的古建築結構,石板巷道縱橫交錯,青磚和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層層疊疊,錯落有致。連南瑤族自治縣將“耍歌堂”納入到特色村寨保護與建設之中,改善基礎設施,在現存的盤王廟、歌堂坪等公共空間基礎上,按照原有並聯式結構,修建了新的歌堂坪、觀景亭、長桌宴走廊等公共文化設施,力求從形制、結構、建材、符號等方面喚起人們的歷史記憶,維繫“耍歌堂”文化生存空間,保證了“耍歌堂”民俗文化本真性和鮮活性。油嶺村先後被授予“中國傳統村落”“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稱號。

“耍歌堂”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節俗節信、節語節物,長鼓舞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長鼓舞起源於瑤族始祖盤瓠(即盤王)傳說。相傳盤瓠進山打獵,不幸被山羊頂落山崖而亡。盤王的兒女們悲而砍樹制鼓,憤而殺羊剝皮蒙鼓面,創編72式長鼓舞蹈以祭奠盤瓠。長鼓舞表演時將長鼓懸掛於頸,兩手腕緊貼鼓頭鼓尾上緣,將長鼓緊緊控制在腹部,鼓頭在右,右手用掌拍打;鼓尾在左,左手持竹片擊打。長鼓舞動作多集中在腰部和腿部,以“蹲”“顫”“矮”“穩”四字爲特徵,無論是擺鼓、甩鼓、擊鼓、晃鼓,還是吸腿、勾腿、擡腿、跳轉、扭擺、踏步,都強調穩健、流暢,凸顯屈腿弓步等山地勞作生活的身體記憶,彰顯出瑤族人民勤勞勇敢、奮發向上又略帶悲壯的生命情態。長鼓舞貫穿於“耍歌堂”活動始終,根據節日程式變化,矯健的瑤哥瑤妹時而來一段“陽剛鼓”,時而來一段“鴛鴦鼓”,在“咚”“啪”“哐”的鼓點中舞出瑤族人民的生命與激情,智慧與力量。2008年,長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節日都有標誌性儀式。“耍歌堂”節日儀式紛繁,“過九州”當屬其標誌性儀式。過九州的含義是紀念瑤族先祖在遷徙過程中經過豫州、雍(幽)州、青州、荊州、寅州、良(樑)州、潤州、徐州、揚州等地的艱苦歷程,具有慎終追遠的價值內涵。“過九州”在歌堂坪舉行,人們在竹竿上貼上寫有各州名字的彩色紙,插成方塊形代表“九州”之地,先生公搖着銅鈴、念着經書在前開路,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男女歌隊排成長龍,依次圍繞象徵各州府的竹竿轉來轉去,每個州府都繞轉九周,好比古代戰爭行軍列陣,場面十分壯觀,具有極強的集體性、互動性和觀賞性。“過九州”是“耍歌堂”的中心環節,它需要祖神在場,所以在此儀式之前要舉行“遊神大典”,由一位老者領着三名舉着幡竹的彪形大漢鳴鑼開道,神像在幡竹之後,神像之後依次排列着浩浩蕩蕩的各類方隊,逶迤而行,所到之處鼓樂喧天,載歌載舞。過九州之後是“法真”表演,人們擡着英俊瑤族小夥扮演的“英雄法真”在歌堂坪上追趕象徵邪惡的“黑麪人”,表達驅魔祛邪、嚮往正義和平之意。最後將諸位祖公神像送回盤王廟,舉行“退公還願”儀式,宣告“耍歌堂”活動結束。

“耍歌堂”的當代價值

“耍歌堂”是瑤族人民傳統的祭祖還願、感恩祈福、敦親睦鄰的重要活動,在現代社會依然發揮着調適、整合、教化、交往等功能。連南瑤族自治縣注重挖掘其文化資源,加強其文化實踐,實現了其從民間文化記憶到地方文化形象塑造,再到中華文化認同的價值昇華。

“耍歌堂”是瑤族傳統文化的綜合展示平臺,瑤族人民酬神還願的信仰習俗,祖先神靈、民族英雄的神話傳說,長鼓舞、師爺舞,出路歌、優嗨歌等歌舞娛樂,爲節日準備的精美頭飾配飾、絢麗服飾裝飾,以及作爲節日重要元素的牛角、銅鑼、嗩吶、芒笛、五月簫、長笛等器樂,都在其中得到集中性展現。人們在“耍歌堂”中增強了文化自覺和自信,不知不覺中成爲瑤族文化傳承主體,從而推動瑤族傳統文化的集體性傳承發展。

在“耍歌堂”節日組織與運行過程中,連南瑤族自治縣通過立足特色、政府引導、外引資源、多方聯動等措施,“開放辦節”“特色辦節”“惠民辦節”,不斷完善了官民一體的“耍歌堂”文化傳承機制。連南政府將“耍歌堂”活動與民間文藝之鄉命名建設相結合,與文化旅遊開發相結合,以“耍歌堂”爲契機,邀請專家學者開展全國節慶與地方文化建設交流、“新時代瑤族文化的發展和傳承”等專題研討,與大專院校、藝術團體聯合,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活動,爲宣傳、提振地方文化形象提供了平臺。

“耍歌堂”作爲瑤族特色性傳統節日,是中華傳統節日體系的組成部分,蘊含着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共有的天人合一、仁愛孝悌、貴和尚美、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連南瑤族自治縣提取“耍歌堂”蘊含的中華文化共有基因,凝練其標誌性符號和儀式,在保持“耍歌堂”民族性、傳統性基礎上,加強民族文化交流互鑑、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讓人們真實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絢麗多彩與多元一體,營造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本文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瑤族傳統節日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傳承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楊秀芝,系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