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假單手法多 留心網店交易紀錄

兩岸網店假單比比皆是,衝評價信用的原始動機,都是想在一堆競爭者中,爭得亮相機會影響買家的選購心理。但追求短利的結果,換來的是更難取信消費者網購平臺的信用和評價制度恐失去參考意義,淪爲裝飾道具

過去炒作信用從個人私下炒作,演變到商家聯合互炒,後來平臺抓得緊,再進階到由第三方代炒,尤其兩岸代炒集團發展地下產業鏈,一條龍的服務,加上手法逼真,吻合交易特徵,光後臺監控也不易辨識。

臺灣網業者指出,大陸炒作信用嚴重的原因假貨橫行有關不肖人士利用炒作信用包裝網店,再伺機販售假貨充真,牟取高額利差,甚至藉此進行購物詐騙,撈一票就跑,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不過,造假並非無跡可尋,消費者只要多留點心,仍可從網店的交易歷史紀錄看出蛛絲馬跡,像是信用累積短期暴增、貨未到評價先來,或觀察留言和提問數量、評價內容是否單一,以及超低價結標數量多寡,挖出網店造假嫌疑。

即便炒作信用手法不斷曝光,打擊假單制度、舉報、監控機制也日趨完善。但只要市場需求仍在,炒作信用就成了商家離不開的毒品,平臺和賣家鬥法各有勝場,唯獨被侵犯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的消費者,是不變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