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耳失聰1歲女 植入電子耳揮別聾啞陰霾

1歲8個月大的紫妤經過雙耳植入人工電子耳後,現在持續復健時,對於聲音的敏感度提高,也開始可以發單音。(馮惠宜攝)

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升表示,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自2018年5月引入微創手術,已完成46例人工電子耳手術,且主要併發症發生率爲0%,及早接受訓練的病童,其語言能力可恢復達8至9成以上。(馮惠宜攝)

溫惟升表示,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爲0.3%-1%,也就是臺灣每年有200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人工電子耳是是利用手術植入可終生使用的電極,取代受損的耳蝸直接刺激聽神經,來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體外機則類似助聽器,可選擇外掛在耳殼上或用一體成型機藏在頭髮中。(馮惠宜攝)

臺中1歲8個月的紫妤,一出生就被診斷爲雙耳極重度聽障,媽媽曾經一度很自責,後來經過復健,配戴助聽器,兩個月前透過微創手術在兩耳植入人工電子耳,現在紫妤從只能比手語,到會叫爸爸、媽媽、抱抱,回憶這段歷程,紫妤媽媽也鼓勵有聽障兒的家屬,接納他,不必自責,現在的醫療真的很進步;醫師指出,透過治療,這樣的孩子可以接受正常教育,甚至是雙語教育,不必上啓聰學校就和正常的孩子一樣學習。

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升表示,紫妤確診罹患雙耳「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根據國內外文獻研究:重度以上感音神經性聽損,建議屆滿週歲後植入人工電子耳方能有效產生聽覺。醫療團隊隨即給予家長專業諮商與建議,讓女童自6個月大開始配戴助聽器,並啓動聽能復健,同時定期追蹤其聽力學、影像學檢查。

女童滿1歲後,經由會診小兒科、耳鼻喉科與復健科等多專科的醫師評估,建議以微創手術的方式進行雙耳同時植入,將傳統手術長達10-20公分的傷口,縮小至三公分不到,可減少出血、疼痛,並縮短住院時間。

女童於2019年9月接受手術,透過聽能創建的訓練課程,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即能發出多音節的仿說,有望追上同年齡兒童的語言發展進度。

負責人工電子耳調頻聽力師沈婉婷提到,由於先前從未清楚聽見真實世界的聲音,病童首次啓用人工電子耳時,往往有驚訝甚至嚇哭的反應,對比身旁父母喜悅的神情,直說「聽到了!聽到了!」,讓在場醫護人員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