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英出訪 看誰能降低臺海危機

(圖/本報系資料照)

3月的華府比往年料峭,從千里之外看臺灣問題,如春寒般凜冽貫徹心肺,卻可客觀地評估美中臺三方的立場。華府智庫汗牛充棟,這幾年皆不約而同擴增中國研究的團隊,預擬美國戰略位置。

我走訪華府智庫,心得如下:中國領域專家認爲,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關係不可能緩和,緊張態勢持續升高。美國認定大陸爲威權體制,在COVID-19疫情間封城3年,剝奪人民自由及壓制異議聲音。大陸過去30年發展爲世界供應鏈,與美產業爲互補關係,故美國可忽略意識形態的差異。如今中美在高科技領域形成競爭關係,直接衝撞美核心利益,對中國體制與文化的批判也就浮上臺面。

其次,美中角力是全面性的,從社交軟體如抖音、高科技領域之AI、半導體產業,至貿易逆差、淨零排碳,乃至區域安全,臺灣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項。換言之,美國會務實權衡臺灣議題的重要性及急迫性,不會僅基於人道立場或臺灣民主。臺灣的戰略意義與亞太安全才是影響美國決策的首要因素。

第三,因中美對抗是動態的,美國(政治人物)會在個別事件上,以不爆發軍事衝突爲前提,測試大陸底線,以期在角力中獲取最大利益,例如衆議院前議長裴洛西來臺事件,讓中美形成新的理解:美高階政治人物與臺灣互動就會導致大陸的環臺軍演。美國充分認知到,臺海若爆發戰爭,是美中臺三輸局面,然這並不意味,美國認爲臺海是絕對安全的。就美國視角言,臺灣人民的抵禦準備與參戰決心皆不足,故期待臺灣強化其抵禦的韌性。

第四,美國認爲蔡英文較民進黨前任總統陳水扁,更能維繫臺海目前的穩定。不得不說,此時的臺美關係應是雙方自1979年斷交以來的最佳狀態,固有中美抗爭的大環境因素,蔡英文團隊,以蕭美琴駐美代表爲首,積極與美溝通,投注大量資源與智庫對話,讓相關人士都能瞭解臺灣官方與執政黨的立場,具有相當成效。相對地,隨着華府人事更迭,臺灣其他政黨卻沒有資源可維繫建制化的互動,導致新的中國通圈子對這些政黨的立場是陌生的。

衆所周知,兩岸政策及臺美關係一直是臺灣總統選舉中的必考題,任何政黨若沒有美國「祝福」,是很難贏得大選的。從美國利益言,在中美對抗的主旋律下,臺灣有堅定跟隨美國政策的盟友是非常重要的,而民進黨的抗中親美立場無疑是美國劇本下的C位。

侯友宜市長說:「臺灣不能做強國棋子」,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野黨亦必須強化與美溝通。除了強調臺灣不願意捲入戰爭,故須與大陸展開對話,降低非控管軍事衝突的風險,在野黨更必須讓美國信任,其當選不會改變現狀。

根據21世紀基金會於今年2月發佈的民調,近9成受訪者在統獨立場上傾向「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維持現狀,看情形再決定獨立或統一;以及永久維持現狀等選項。「維持現狀」已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任何政黨提出脫離現狀的主張都不會獲得選民支持。

「維持現狀」可視爲國家定位的光譜,各政黨皆主張維持現狀,但在光譜的不同端點調整主張,如民進黨對大陸採激進的零和立場,國民黨則對中美採等距交往,而選民可評斷哪一黨真能「維持現狀」及避免發生非控管的軍事衝突?

時值雙英分別出訪美陸,選民恰可評估,哪一位的立場可降低臺海危機因子?哪一位反是機會主義作爲?(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