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

原標題:《水滸傳海外翻拍能否跨越文化之河

《水滸傳》要被翻拍了。近日有媒體報道稱,美國流媒體平臺奈飛(Netflix)宣佈投資拍攝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電影版《水滸傳》將由日本導演執導,編劇同樣非中國人。

消息一出,在輿論場激起不小的水花。不少人聯想到今年上映的另一部好萊塢影片花木蘭》,其所體現出的西方文本對於中國傳統的巨大誤解和影片本身的失利,至今仍在被討論。雖然這版《水滸傳》最終的樣貌還無從想象,但海外影視機構對中國題材的改編的確是值得關注的現象。

對《水滸傳》的改編來自奈飛鮮明的產業邏輯,即不斷全球化的電影產業對於地方文化資源和IP的商業開發。對傳統的好萊塢製片廠來說,不論是莎翁戲劇,還是來自不同文化的迪士尼公主們,對於各國民間故事經典文學的改編一直是其重要的題材來源。好萊塢也因此將自己定義爲“全球夢工廠”,致力於提供具有跨文化潛質的文化商品。

作爲影視業的後起之秀,奈飛很快採納了全球市場框架下的本土資源開發戰略。2019年以來,其在英國、西班牙、印度等地都建立了製片基地,用相比美國國內更低的成本吸引當地優質創作者參與內容製作。全球各地的製作者和故事資源爲奈飛帶來了良好的口碑和顯著的經濟效益。2018年,其海外市場的營業利潤首次實現由負轉正,2019年海外市場營業利潤率更是達到14%。新宣佈的《水滸傳》電影項目,正是奈飛上述產業策略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不過,影視作品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市場產品,它在跨文化溝通、共享價值凝聚、國家形象傳播等領域發揮着獨特作用。在尊重文化差異和本土價值的同時,以符合當今觀衆接受習慣和影視藝術規律的方式對《水滸傳》等經典文本進行改編,不論出自哪國導演和機構,在文化交流層面上都能夠帶來積極效應。包括四大名著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學不僅是全球華人羣體的文化認同來源,也一直在東亞文化圈內廣爲流傳。近代以來,《紅樓夢》《水滸傳》等不少作品還被翻譯成西方語言,成爲世界各國瞭解中國、研究中國、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獨特渠道

這些年,隨着中國的迅速崛起,全球各地的人們對於來自中國的信息更加關注。除了媒介機構的政治經濟新聞之外,文藝作品往往具有更好的跨文化適應力,可以增加不同文化羣體之間的親近感。反過來,這些年我們也改編了不少其他國家的文學藝術原著,有些還取得了不小的成功。例如,近期熱播真人電視劇棋魂》就改編自日本同名動畫。以影視改編爲渠道的文化來往和文化交流,將會成爲未來人類命運共同體下的常態。而這些被跨文化改編的區域性原作,也將在這個意義上構成人類的共享文化資源。

改編還意味着創新和轉化。實際上,絕對意義上的遵從原著是不存在的;相反,很多“原著”本身也來自對於更早“原著”的成功轉化。例如,對於三國這段歷史來說,晉代出現了《三國志》等嚴肅史學著作,元代出現了以雜劇形態演繹的人物故事,明代的《三國演義》是夾雜了真實歷史和戲劇演繹的章回體小說,而今天我們熱議的電視劇《三國演義》《軍師聯盟》和同題材手機遊戲,則是在新的文化語境下的再一次改寫。我們不應當採取“刻舟求劍”的態度去苛責經典改編,讓改編陷入“像”還是“不像”的泥潭

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下,除了對於IP影響力的市場變現之外,這些改編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藝術增量和文化增量,才更值得探討和關注。曹禺的《雷雨》將莎翁悲劇移植到中國語境中,對封建家庭的反思讓這部作品成爲現代文學的經典;香港電影大話西遊》《東邪西毒》都對原著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但引發了青年羣體在情感和價值上的共鳴。相反,以原著改編爲噱頭,卻僅僅專注於“吸睛”“吸金”,甚至依靠貼標籤和挑撥羣體矛盾來博取關注度的作品,最終會被觀衆和市場所拋棄。

(作者:樑君健,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