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一件「可惜了」的事──臺生與來臺交換生

▲交換生其實就是學校提供的重要教育資源,其價值不輸於攝影棚雲端圖書館等,放寬心胸、真誠交流,相信彼此都能獲益良多。(圖/臺灣立報提供)

文/廖海

大陸珍珠奶茶嗎?去年剛到臺灣開學那陣子,坐我前面的一位臺灣同學看着我拜倒在「五十嵐」石榴裙下的樣子,說了一句:「大陸有珍珠奶茶嗎?」看他認真又篤定的臉,我一瞬間差點把口中的珍珠噴出來……寒暑假回去都會跟大陸朋友分享在臺生活,說到這件事,大家下巴都快掉下來了,震驚之餘又感慨:爲什麼臺灣這樣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對世界包容圓融,唯獨對中國大陸如此生硬封閉呢?

這種封閉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抱懷六四年代的刻板印象,認爲現在大陸人民依然生活在政治黑箱和政府強壓的水深火熱之中,第二種是道聽途說而對大陸心生畏懼,認爲其經濟頭籌實力雄壯天朝田畝宇宙無敵隨時要將核武器發射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統一整個地球。

但這些誤解和偏差只要在學餐吃飯的時候隨口問一下對面正陶醉臺式滷味裡的交換生,就立馬迎刃而解了。可是,爲什麼誤解的烏雲依然籠罩,且有翻雷覆雨愈演愈烈的趨勢……?

老師扮演重要角色根據一年的觀察,有的老師在課堂上會請交換生回答問題,讓他們描述同樣的條件之下大陸的情況,例如瞭解大陸課堂師生的互動方式,詢問大陸大學生畢業起薪,瞭解大陸微信支付和共用單車的發展情況和近幾年大力開發的大數據雲端現狀等等,透過這些拉近交換生和臺灣學生的直線距離,讓臺灣學生「被迫」接收一些來自非官方傳播的大陸訊息

也有老師帶有價值判斷的觀點無形中影響班上臺生對交換生的看法,例如前段時間世新一中同意書事件曾被許多老師在課堂中提及,這一問題的討論是新觀點產生的契機。但若把握不得當,很容易將苗頭嫁接到交換生頭上,讓人產生捷思:一切的怨都是交換生帶來的,他們不來,校園便一片寧靜遍地花開芬芳四溢,學術限制的「惡」是他們的惡,九二共識的「錯」是他們的錯,臺灣無出頭天的「罪」是他們的罪……明明是校董事的瓜葛、社會的博弈甚至兩岸的重大決策,不要簡而化之不假修飾地投射和強加在這羣來臺的年輕人身上啊,他們好無辜

筆者班會課和同學一起吃雞排喝奶茶,享受臺灣美食。(圖/臺灣立報提供)

交換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認識很多交換生,他們看起來總是朝氣蓬勃,對臺灣的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和激情,永遠在探索和發現。無論他們坐在教室的哪一個角落,都是教室氣氛和老師顏面的頂樑柱,他們積極勇敢,雖說偶爾有形式主義之嫌,也常因爲跑去玩討論報告時本人不在臺北……但他們對每門課的知識支持和氛圍營造,大家有目共睹。雖然我是陸生,也非常渴望與交換生聊天,因在臺讀書,不瞭解大陸大學的情況,我只像好奇寶寶一樣不斷提問──是出遊的孩子問家鄉還好嗎父老鄉親還好嗎?

他們懷着對臺灣的愛而來,滿臉真摯滿心歡喜,想來認識新朋友,卻沒想到自己在認識大家之前,就被所有人「認識殆盡」了。他們除了來暢遊臺灣、饕餮夜市,體會人情,還是來尋找知識、交換眼界、傳遞能量的。大家每天都抱怨私校學費貴,交換生其實就是學校提供的重要教育資源,其價值不輸於攝影棚、雲端、圖書館……我們應該好好把握啊!人們都是憑藉愛選擇生命的目的地,沒有人會因爲恨而毅然前往。除了餓鬼下地獄。

交換生們都說:臺灣學生太可愛了,課堂氣氛也好活躍,他們的發言都充滿了創意和靈感。很想很想跟他們做朋友,說我有那麼多臺灣朋友實在是太幸福了。我說是啊,我在這裡太幸福了……

大一時,和我關係較好的臺灣朋友私下跟我抱怨與「外籍生」好難溝通,還說了一句嚴重的話:「大學四年,再也不要跟『外籍學生』合作。」當時我心裡就是痛心疾首啊!後來聽他們的報告,明明做得十分出彩啊!特別留意了一下,他們那組有馬來西亞的學生,也有陸生。不知道與他發生不愉快的是誰,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我希望他的這句話,只是一句氣話。不然,就真的,「可惜了。」

記得某次上課,老師問:如果將世界分爲中心、第二中心、還有邊緣地帶,臺灣屬於什麼?下面有人條件反射般:「邊緣!」有人反駁說不對!是「超級」邊緣!大家都笑了,老師繼續問:「爲什麼呢?」大家異口同聲:「因爲中國啊。」

可是我單從大家對交換生的態度來看,只覺得臺灣不是「被邊緣」了,而是自己邊緣了自己啊……

▲筆者將大陸特產「辣條」帶到班上與同學們分享。(圖/臺灣立報提供)

如果這樣,就可惜了──也就是說,還來得及臺灣好友成功申請交換去人民大學,每每聽到這樣的消息,我都打心裡爲他們感到高興。這樣子應用「交換生」資源就更全面而萬無一失了。如果是沒有交換計劃的臺灣學生,也可以從即刻做起,改變往往從一個不經意的時刻發生,搭電梯、吃飯、甚至上廁所(啊這不太好……)聽到身邊異樣口音,笑着問一句:「從哪裡來?」也許友情就開始了,眼界就打開了,世界就寬廣了。

還好這不是一件已經可惜了的事情,而是一件如果再這樣下去就真的可惜了的事情──也就是說,還來得及。

●作者廖海珊,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二年級。本文授權轉載自2017年11月1日《臺灣立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本報保留刪修權。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