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新創企業與大公司合作 突破疫情衝擊

調查發現,新創企業中,首次創業者約66.4%,以B2C市場爲主的新創團隊或企業約52.4%。另外,創業歷程中曾經進駐創育單位者約60.3%,已有企業合作經驗新創企業佔41.3%。在疫情影響下,66.4%新創企業選擇調整產品或服務以因應後疫情時代的挑戰。

資誠指出,新創企業有四成以上已有與大型企業合作的經驗,最主要的接觸管道包括「直接銷售產品/服務予中大型企業(59.9%)」與「加入與中大型企業合作開發產品/服務實證計劃(27.9%)」。而在接觸中大型企業的管道則以「參加其它單位或政府計劃舉辦的各類募資/ 業務媒合會或展會(40.1%)」與「加入中大型企業的供應鏈或生態系接觸其他客戶(32.0%)」爲主。表示對新創企業而言,合作既是獲利目標、也是拓展銷售版圖的機會。

就已有合作經驗的新創企業而言,合作經驗除了帶來實質的獲利或資源,新創企業也開始思考合作對自身發展所帶來的長遠效益,77%新創認爲「評估專案合作計劃是否有助於當下階段性目標或未來業務規模化發展」爲首要考量,其次爲「評估專案合作項目成果是否可以複製、模組化成爲未來主力產品/服務(59.0%)」以及「專案合作項目需投入人力、資源是否符合成本效益(49.5%)」

資誠創新創業服務執行長羅沁雯表示,今年調查顯示越是成熟階段的新創企業,有越多與大型企業合作的機會,因此服務與產品的成熟度,仍爲新創進入企業合作的硬實力門票,在尋求合作前,需要務實評估研發成果是否已具備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程度。

近年企業創投重要性正不斷提高,資誠創新創業服務主持會計師黃世鈞表示,臺灣也越來越多企業開始發展創投,作爲與新創合作的溝通雷達,建議大型企業要成立同時瞭解企業發展策略與新創領域的專案團隊,以有效掌握投資方向與標的,進而發揮效益。

新創規模化與國際化發展,與資本有密切的關係,今年受調新創企業家看待未來三至五年規劃,有63.3%希望維持獨立營運,約二成規劃未來將公開募資,顯示創業者對自主性仍相當重視,但由於今年度樣本爲登記五年內之新創企業,因此在現階段的發展重心仍在於穩固利基市場與業務拓展。

黃世鈞表示,新創企業募資管道仍以國內IPO爲主,顯示政府的六大核心戰略與扶植新創進入資本市場的政策有成,可預見未來對新創企業的發展能給予更多助益。

今年參與調查新創企業的海外市場前三首選依序爲:中國大陸25.9%、美國23.1%與日本17.3%,而東協十國加總達22.6%,未來潛力亦不容小覷。而有意在海外IPO的企業則有一半選擇美國市場,有近二成選擇日本。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兩岸商務與稅務服務會計師段士良指出,新創前進中國大陸市場之前,應先對市場現況有清楚的掌握,包括政策允許的開放投資項目以及投資環境對合規經營的要求等。段士良特別提醒,新創企業進入新市場,如能務實評估政策風險,較有機會奠定穩健發展的基礎。

針對生態圈內的資源進行盤點並調查新創企業對服務的付費意願,在創育機構提供的服務的付費意願方面的調查顯示,新創企業有較高付費意願的項目包括「創業支持服務」、「產品小量試做/測試服務」、「辦公環境空間/實證場域」以及「舉辦海外參展/路演招商活動」,顯示新創企業對創育機構的資源需求已走向專業化,而新創企業對於創育機構計費的方式超過45%願意「依實際輔導成效按一定比例抽成(如訂單、成功募資等)」。

臺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林欣吾表示,創育機構是創業環境重要的基礎設施,未來創育機構要持續帶動新創企業發展,需要視企業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提供更爲聚焦的專業化服務以協助新創發展,這對創育機構如何整合資源、強化服務能力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