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一神童主動加入美國籍,偷偷爲中國培養人才,帶20個博士回國坑哭美國
二〇一八年五月,社交媒體上,人們都在熱烈討論一個華人獲得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消息。
這個人叫高華健。人們不禁詫異,爲什麼一箇中國人,要加入美國的科學院呢?
但其實他這麼做,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報效祖國。
“人各有志,殊途同歸。”作爲中國培養出來的天才,高華健被中美德三國都搶着要。
高華健1988年拿到美國綠卡,在斯坦福當助教
但在一九八八年的時候,他拿到了美國的綠卡,並且在斯坦福當助教。
這個消息一傳出來,中國的學術界可是炸開了鍋,大家都在痛罵着高華健。
說國家費了這麼多資源盡心盡力地培養他,結果養出了一條“慕洋犬”。
轉頭加入了美國,這麼多年的培養是給別人做嫁衣了。
揹負着“白眼狼”的罵名,高華健很快成了衆人聲討的對象。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高華健一直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報效祖國。
那這樣的一位人才,究竟爲什麼要跑去美國,在美國的他又是如何爲中國效力的呢?
“人的天才只是火花,要想使它成熊熊火焰,那就只有學習!學習!”
聰明是上天賜予的天賦,可後天的努力纔是讓人成功的關鍵。
所以,人生一定是一個不斷努力不斷學習的過程,對於高華健來說也是如此。
出1963年的高華健,家住四川省成都市。
高華健在清華大學演講
那個時候的高華健,父母都只是工廠工作的職工,生活條件不好也不差。
而當時的中國,還未完全結束動盪,所以百姓們的生活還是相當貧苦的。
很多家庭連自己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用說花錢去讓孩子接受教育了。
再者,高華健的小時候剛好處於“那十年”的時候,在那段時間裡高考被取消掉了,這也使得更多家庭直接放棄了讓孩子去讀書。
但高華健的父母同別的家長不一樣,他們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即使家裡已經揭不開鍋了,還是要花錢供高華健讀書。
事實證明,高華健的父母是正確的。
雖然他們能做的事不多,僅僅只能帶他去學校接受普通的教育,但這對高華健而言已經足矣。
高華健自己也很努力,在班級裡一直是成績優異的好孩子,在全校裡成績都名列前茅。
而在1977年,我國終於宣佈恢復高考,一時間,學習之風再次在中華大陸上吹響,有不少人擠破頭皮都要去參加高考。
對於當時的很多人來說,高考就是他們改變自己命運的唯一道路了,對於高華健來說也是如此。
就這樣,經過不懈地努力學習,高華健自己也憑着優秀的成績不斷跳級。
在他十五歲的時候,他就憑着優秀的成績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專業。
高華健15歲時就考入了西安交通大學 資料圖
十五歲,本該是剛剛讀高中的年紀,而高華健卻已經考上了大學,成爲了那一屆西安交大里最小的學生。
一時間,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位天賦異稟的“神童”,大家都知道了高華健是一個才思敏捷,聰明智慧的孩子。
面對着媒體的報道,高華健也沒有沾沾自喜,他知道,大學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他新生活的起點。
在考上大學後,這位“神童”更是加倍努力地學習,一門心思地泡在圖書館鑽研知識。
一邊是繁重的課業,另一邊又是自己所熱愛的知識,高華健成了一個“書蟲”,貪婪地汲取着書中的知識。
在書中,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在那裡他可以自由自在地遨遊與探索。
有着很高的名氣,還這麼努力,高華健很快就吸引到了學校裡各個教授的關注。
他們也幫助了高華健許多,帶他參加科研實驗,將科研知識對他傾囊相授。
就這樣,高華健很快就將工程力學專業的知識爛熟於心。
只是,這一點知識似乎還遠遠不夠。
雖說在國內來說,西安交大的工程力學已經是國內的頂樑柱了,但誰都知道,這不過是“矮子裡拔將軍”。
西安交大的工程力學已經是國內的頂樑柱了,但這還遠遠不夠
因爲我國在這一門學科的起步是比較晚的,所以即使這裡的工程力學在國內算是頂尖,放在當時的全球範圍而言,還亟待發展。
所以,眼前的高華健有着兩個選擇。
第一個選擇就是留在國內,靠着自己的天賦和知識,幫助祖國不斷髮展和完善工程力學,這也是相對輕鬆的一條路。
並且,在當時國內有很多名企開出了不菲的報酬,想要將高華健納入麾下。
這時的他才僅僅十九歲,如果能夠進入名企,未來也一定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當時不少人都羨慕他所擁有的機會。
但高華健也知道,以國內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留在國內相當於從零開始,也無異於閉門造車。
沒有理論支持,這條路會走得非常緩慢。因此,高華健做了第二個選擇,出國留學。
儘管這個選擇就意味着他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路,不過他也毅然決然地做了這個決定。
他知道,憑藉他的知識,他可以做到更多,可以探索更多。
我國有不少科學家都是留洋歸來的,也爲我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他也想要奔赴更加寬闊的世界,探索更加高深的領域。
就這樣,高華健走出了國門,開始了出國留學之路。
剛開始留學之旅的高華健,第一站便是舉世聞名的哈佛大學。
高華健走出了國門,開始了出國留學之路
能夠進入哈佛大學的,那自然是一等一的“學霸”,人們都對於哈佛趨之若鶩,也把它當做了夢想中的大學。
在大洋另一岸的哈佛的學習之旅中,高華健感受到了來自名校的壓力。
大家都是這裡一等一的精英,隨便哪個學生上臺發表個演講就如同總統講話一般地隆重。
在這裡,高華健也充分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曾經的他作爲“天之驕子”,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成爲報紙頭條,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而現在到了哈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他更優秀的人才比比皆是。
來到了哈佛的高華健絲毫不敢懈怠
最重要的是,人家不光特別優秀,還非常努力。
所以,來到了哈佛的高華健更是不敢懈怠,他本來就是爲了來獲取知識。
所以在哈佛的日子裡更是加倍地努力學習,沒日沒夜地泡在圖書館裡。
就這樣,在高華健的刻苦鑽研下,他在哈佛學到了更多的知識,生活枯燥卻也充實。
顯然,高華健是有天賦的,但是即使再有天賦的人都不能忽視了後天的努力,不然便會落得“傷仲永”的結局。
1984年,僅僅花了一年,高華健就成功攻讀下了哈佛大學工程科學碩士學位,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然而再壯麗的奇蹟,都是由辛勤的人們來譜寫的。我們只看到了高華健一年就讀完了研究生,卻沒有看到背後是他多少的努力與付出。
讀完了研究生的高華健,更是一鼓作氣,繼續了在哈佛的學習之路。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轉眼間四年的時光悄然溜走,高華健自己都沒有注意到,已經過去這麼久了。
是啊,整天泡在實驗室與圖書館,一直兢兢業業地完成着學業,不知不覺間時間就溜走了。
對於高華健來說,這四年是疲憊的四年,在做實驗弄數據的同時還要對其他的知識進行探索,卻也是無比充實的四年。
在1988年,高華健也是順利地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時年25歲。
1988年,高華健順利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 資料圖
有了這麼高的成就,國內外的新聞都對高華健紛紛報道,稱他爲當之無愧的天才。
國內的學術界也在期待着高華健學成歸來,爲我國的科研建設添磚加瓦。
然而僅僅過了幾個月,人們對他就從讚美變成了謾罵,這又所爲何故?
“給你的鮮花以野草的惡臭。”
當時的高華健,自然是可以選擇學成歸國的,但在當時國內的科研水平下,他在工程力學的研究很難繼續深入下去。
所以,他的選擇是繼續留在國外,繼續依靠最先進的技術來完成他的研究。
然而他的這一選擇無疑是將自己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他瞬間收到了各種各樣的謾罵聲。
有來自普通百姓的,也有來自學術界的,大家都對他“背叛祖國”的行爲感到憤怒與羞恥。
揹負着來自自己同胞們的罵名,高華健仍然堅持了他的選擇。
其實他也可以找一家高企上班,這樣不僅收入豐厚,還能給他提供實驗條件,讓他繼續他的實驗。
不過他的選擇卻是到大學裡去當教授,其實這一切都有他自己的打算。
加入美國國籍的高華健飽受青睞,不僅給他很多的物質條件支持,還給他的實驗提供了諸多幫助。
不論是資金的援助還是技術的支持,都使得高華健的研究一帆風順。
在薄膜力學、納米力學、斷裂力學、納米生物力學、微尺度塑性理論等固體力學的多個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在國際上享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所以,美國研究院也授予了他“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這三個稱號。
這也使得國內不瞭解他的人對他更加憤怒。
一時間,對高華健的聲討不絕於耳,然而他真的就是這樣過河拆橋,背叛祖國的人嗎?
其實 ,之所以選擇成爲教授,是因爲這樣可以更多地培養來自中國的留學生。
在他的悉心教導以及傾囊相授下,高華健爲祖國送回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他對於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總是更加關注,在他的悉心教導以及傾囊相授下,高華健爲祖國送回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說他是“人在曹營心在漢”,一點兒也不爲過。
據統計,高華健在美國當教授的這些年裡,他爲祖國培育出了20多名博士。
這些經他教導的人才在回國後在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
在他的學生裡,甚至有中國航天工程中的大功臣,曾經參與了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對接這一難題的解決方案中。
並且,高華健經常和國內進行學術交流。
說是學術交流,但以美國當時的技術而言,完完全全就是單方面在向國內傳回知識。
不瞭解他的人罵他是叛國賊,可真正瞭解他的人才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其實都是爲了祖國更好的發展。
而高華健自己本人,不管到了什麼地方都是別人爭着要的對象。
他曾經前往德國學習,在那裡他發表了不少專業程度極高的學術論文,德國也曾經想把他留住,不過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留在美國。
可這樣一位高學歷人才,背後的愛國之心又有誰知曉?
直到2000年,高華健回到了清華大學,成爲了工程力學的教授,圍繞在他身上的迷惑與爭議才解開。
2000年,高華健回到了清華大學,成爲了工程力學的教授
原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更好地報效國家,公衆這才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
在2015年,中國科學院也正式聘請了高華健作爲外籍院士。
曾經謾罵他的人感到羞愧,原來是自己“站得不夠高”,沒有達到高華健的層面。
其實他一直都知道,單單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縱使當時就學成回國了,也很難改變當時的局面,很難達到突破。
爲此,他需要更多人的力量。
所以,他才甘心蟄伏在美國,就算揹負了一身的罵名,縱使他自己最愛的同胞們都不能理解他,他也堅持了這條最苦的路。
2015年,中國科學院正式聘請了高華健作爲外籍院士
他在美國不斷地培養人才,再輸送回國,同時不斷地進行着科學研究,朝着自己所熱愛的事業不斷髮展。
人要是能堅持自己,不被外界左右,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
“天賦僅給予一些種子,而不是現成的知識和德行”。
大家都說高華健是百年罕有的天才,是難得一見的“神童”。
可是他所取得的每一個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有的時候,堅持或許很難,但絕對值得,高華健好似一座燈塔,用他的光亮來提醒着我們:堅持自己的內心,拼他個無怨無悔。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