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親筆殘稿 資治通鑑露真容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中新社/微博@止戰之殤夜傾城

司馬光《資治通鑑》殘稿。(中新社/微博@止戰之殤夜傾城)

司馬光,世稱涑水先生,爲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取自維基百科

11月17日爲宋朝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千年誕辰大陸北京的國家圖書館當天推出「紀念司馬光誕辰一千周年──千年回望司馬光」公開課特別活動;世界上僅存的司馬光《資治通鑑》手稿殘稿,也伴隨國家典籍博物館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登場,讓觀衆機會一睹司馬光真跡緬懷其人其文。

《資治通鑑》堪稱中國最具規模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共294卷,上起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下迄西元959年、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趙匡胤建立宋朝前夕,記錄前後長達1362年的歷史事蹟原本命名爲《通志》,宋神宗以「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之故,賜名《資治通鑑》。

明清之際的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論及《資治通鑑》一書,「以一生精力成之,遂爲後世不可無之書」;清代王鳴盛的《十七史商榷》,也盛讚《資治通鑑》「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不可不讀之書也」;清代另一位史家錢大昕亦強調:「讀十七史,不可不兼讀《通鑑》。」

細觀原稿 別出心裁

大陸國家圖書館藏《<資治通鑑>殘稿》一卷,爲司馬光手書原稿,寬33.8公分、長130公分,共計29行、465字。記載自東晉元帝永昌元年(西元322年)正月王敦即將作亂起,至同年12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還止,爲期一年的史實。爲《資治通鑑》現今通行本第九十二卷的內容,但兩相對照之下,有多處不盡相同。

《<資治通鑑>殘稿》出自宋朝名臣范仲淹之子、範純仁之手,草擬於致作者司馬光及其長兄司馬旦的書札上。大陸國家圖書館研究館員趙前指出,當時的紙張仍較稀缺,司馬光本人也崇尚節儉;直接把信的內容劃掉,在空白處草擬回信。細觀原稿內容即可發現,有些字特意缺上一筆,以避當時皇帝的名諱。

清代皇帝喜愛有加

趙前表示,由《<資治通鑑>殘稿》也可見到,歷代一些收藏家印章、筆,從而追溯此一歷史珍品時代傳承脈絡。包括清代乾隆嘉慶宣統帝均加蓋御印外,乾隆帝更是喜愛有加,並御筆題下「司馬光通鑑稿」。但自宣統後,以賞賜之名,《<資治通鑑>殘稿》就此流於民間

小靈通 《資治通鑑》

簡稱《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以時間爲綱、事件爲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起,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徵淮南止,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