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轉乾坤-PE是產業與企業轉型重要推手

圖/Pixabay

私募股權基金(Private-equity fund)是全球近年主流另類資產重要性已超過避險基金,臺灣傳統熟知的創投(VC)及其管理資金只佔另類資產很小的比重。雖然臺灣本地缺乏PE,但國際PE投資臺灣已有10多年曆史,知名業者包括KKR和凱雷,投資行業涵蓋有線電視傳產和金融等。

一般企業根據生命週期,可分爲四個階段,即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VC投資以前兩階段爲主,但PE更專注在後三階段,甚至以成熟和衰退期爲主,投資形式包括少數股權參股及併購。臺灣產業在經歷二、三十年高速成長後,許多企業產生轉型需求,因此加大PE參與臺灣經濟有其必要性。

PE和VC不一樣之處主要有幾點:第一是行業,VC以科技爲主,但PE沒有限制,可投資任何行業;第二是參與性,VC不一定有董事席位,以追求財務回報爲主,但PE比較主動,透過董事會參與企業決策;第三是金額,VC投資幾百萬美元即很大,但PE可高達幾千萬甚至數億美元,例如KKR以15億美元併購李長榮化工,過去三大電視投資案規模也均在10億美元以上。

早期臺灣著名的PE投資,除了有線電視外,還有許多上市公司,如復盛、億豐窗簾、致伸,均先由PE併購私有化後再重新上市,另外也包括銀行如萬泰和大衆,唯金管會近年已將金融業排除在PE投資範圍外。近年較具代表性的PE投資案包括李長榮化工、百略及聯廣等。

過去PE投資一大阻礙爲主管機關對於私有化的限制。PE爲何偏好將上市公司先行下市、未來再重新上市?主要原因是會牽涉到許多重組與併購,爲避免資訊不對稱及股價波動,以未上市公司形式比較容易大刀闊斧推動改革,近年主管機關已放寬這方面管制

PE在操作上有幾大特色,首先是着重「價值創造」。併購能夠創造價值,不論是水平垂直整合,處分非核心資產也是手段之一。PE在投資公司初期往往也會以併購形式,並適度搭配銀行貸款,即所謂「槓桿併購」(LBO),不瞭解的人會認爲這是禿鷹侵略行爲,然而真正價值的創造並非靠財務操作,而是對資產的重組與優化。另外,人才也是一種資產,PE會引進好的經營管理團隊,協助企業轉型升級

其次是強調「產業整合」。PE的關鍵字是「產業」,而非「企業」,希望透過整合打造產業的領導者,因此擴大規模能力很重要,並非只看財務報表進行被動式投資。以著名的戴爾電腦爲例,引進銀湖(Silver Lake)資本,併購資料存儲大廠EMC,重新定位雲端解決方案提供者,下市後再重新上市。近年淡馬錫軟銀生態系投資法也聚焦特定產業,這些投資操作均不同於傳統VC。

再者是「全球佈局」。過去外資PE投資臺灣,常會從國外引進資源,如專業經理人,也會協助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未來透過臺灣企業投資海外非常重要,因爲全球供應鏈重組,許多歐美優質資產需要尋找亞洲合作伙伴,中國大陸很難參與海外優質資產併購,這是臺灣企業結合PE提升產業地位的良機,特別是中型企業

中美貿易大戰,突顯臺灣在亞太戰略地位,全球許多產業需要和臺灣連結,許多跨國資金也瞄準臺灣,現在是千載難逢的產業轉型關鍵時刻,PE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不管是科技或傳產,均存在許多機會。善用PE,臺灣產業可以借力使力,走到世界前面,成爲亞太經濟領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