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銜接的三個關鍵環節

【專家視點

大中小學思政課如何真正實現有效“接續”,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實現雙重轉化:一是從學科知識系統學生學習系統轉化。以有效學習促進知識體系個體化重構,形成學習者的知識理解。二是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向實踐能力轉化。思政課的學習目標不僅是提升認知水平,還包含提升主動參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應用能力。轉化的實施需要做一體化設計。教師要將課程中由少到多的知識、由淺到深的階梯性要求轉化爲學生的學習過程。設計一體化學習要把握三個關鍵環節:瞭解學生起點建構分級問題、轉設分類學習任務

瞭解學生起點

思政課是聯繫實際生活的課程,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有各自的生活經驗對外部現象的基本感知。這些經驗感知具有主觀、局部和直觀的特徵,需要通過課程學習建立正確的認識和理解。經驗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學是經驗之上的重構。思政課就是以經驗爲起點,建構從經驗感知到辨別分析再到理解應用的認知邏輯

思政課中,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是重要的課程目標,也是教學的關鍵內容。教學不僅要解決“是什麼”的知識問題,更要解決“爲什麼”“與我們有什麼關係”的價值問題。一體化設計應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起點,作相應的結構性調整。比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要引導他們向榜樣學習,用革命前輩和英雄楷模的故事,激發崇敬與認同的情感;對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要引導他們結合家庭生活的變遷和國家社會發展的成果領悟“今天的幸福生活從哪裡來”,認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對初中生,要引導他們初步瞭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革命傳統,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對高中生,要引導他們初步瞭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認同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大學生,要引導他們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培養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分級問題

建構問題是爲了支持有效學習的發生。好的問題不會憑空產生,需要關注和關聯多樣化、複雜性的環境和現象。因此,問題設計包含知識體系、學生經驗、認知要求以及情感價值等結構性要素,不同學段的問題設計既要涉及不同的結構內容,也要體現不同層級的學習要求,形成由簡單到複雜的漸進式學習脈絡

愛國主義教學爲例,小學低段的問題包括“作爲一名小學生,你認爲愛國應該怎麼表現”等指導行爲的內容,引導學生能對個人行爲、態度等要素作出識別、區分。小學中高段的問題包括“我們能爲國家的明天做些什麼?”等指導志向的內容,引導學生對個人成長與國家命運的問題做歸類、假設、關聯等。初中的問題包括“和戰爭年代相比,今天我們應該如何愛國?”等指導責任的內容,引導學生對不同歷史階段的愛國表現做比較、判斷、綜合等。高中的問題包括“一代一代人的努力,哪些在變,哪些始終不變?”等指導價值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愛國行爲到愛國精神做有邏輯的分析、理解和初步的結構化。大學的問題包括“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中,我們的使命是什麼?”等指導信念的內容,引導學生對“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作深入的論證和闡述。

轉設分類學習任務

把問題轉設爲學習任務,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既是思政課的課程目標,也是教學要求。一體化的學習任務主要包括實踐應用和方法應用。實踐應用屬於課程內容範疇,引導學生在參與中深化體驗和感知。方法應用則是學科的學習路徑和工具,包括文獻閱讀與研究調研、數據採集以及模型建構等。

再以愛國主義教育爲例,小學生的學習任務以體驗、參與爲主,包括參觀紀念館、博物館,觀看影視作品,訪問學習先鋒模範人物等。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迅速擴大學習經驗,激發學習興趣,提升閱讀、交流等能力。中學生的學習任務具有主動探究的特徵,包括運用相關知識,設計調研方案,閱讀原著文獻,編排課本劇等。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不僅能學習初步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而且能在實踐中強化情感和價值。大學生應成爲身體力行的志願者和示範者,包括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主動參與基層一線的志願服務,設計並參與項目研究等,以實踐能力促進政治素養的提升。

思政課一體化重在銜接,要尊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包括個人情緒、社會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學習能力等。一體化教學不僅要提供支持學生成長的實踐環境,也要在每一階段體現必要的學習重複和價值強化,做到經歷銜接、過程銜接和主體成長銜接,真正實現有效“接續”。

(作者:周增爲,繫上海市師資培訓中心黨委書記、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