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紅效應...防業者摻偽低價搶市佔率 學者提兩根治法

食材源頭沒做好把關,不合格食材流向下游,讓消費者「食」在不安,還耗費衛生基層人力稽查。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

蘇丹紅食安破口來自邊境防守疏漏,層層轉賣導致流竄全臺難以收拾,基層食品商販和飲食小吃生意受影響,學者建議進口廠必須負責進口食品和食材沒添加化工原料,出具有公信力第三方認證的檢驗報告,政府從加強查緝和加重罰則着手,掌握進口食品安全無虞。

「每次發生食安問題,下游廠商和攤商最可憐、受害最大。」大葉大學藥用植物與食品保健學系教授宋祖瑩今天說,從塑化劑、起雲劑、銅葉綠素等工業原料先後進入食品,政府早應做到食品供銷與工業原料分開管理,防止工業原料賣給食品商,食品商爲節省生產成本購買工業原料添加在食品裡的不法行爲。

宋祖瑩表示,我國食品源頭是食品的大破口,「賠本生意沒人做,殺頭生意有人做。」爲了降低生產成本,業者在食品原料摻僞並出販,明顯欺騙消費者和危害人體健康,政府應修法規定源頭業者必須爲食材負責,找有公信力第三方檢驗和認證檢驗報告,保證沒添加化工原料,報告交給政府掌握源頭廠商均依規定辦理,以而非像現在業者自找檢驗單位驗一驗了事。

此外,宋祖瑩認爲臺灣小吃業發達,業者採用較低價食材才能價格便宜,中央廚房採購時也是傾向低價,添加化工原料的食材較便宜,源頭廠商即添加以降低食材金額作市場競爭,因此政府可從價差着手追溯,透過必須檢驗與追究價差的雙管齊下從根本防止源頭業者摻僞,一旦檢驗發現食材不符合食安標準即重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