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水泥化治水工程只是丟錢入水 防災還要開拓水源

雨炸南臺灣造成「823水災」,治水解方不能光靠興建滯洪池等水泥工程解決,除了防災,還要開拓水源。(圖/記者宋德威攝)

「823水災」造成7人死亡、2人失蹤、148人受傷,農林漁牧業總損失高達7.4億元,8月30日行政院長賴清德代表政府向受災民衆表達歉意,並提出要召開全國治水檢討會議

面對全球極端氣候下引起的暴雨量,該如何治水呢?前內政部長鴻源說,過去治水方向迷信工程手段,歐洲及荷蘭最近已轉向「爲了失敗而設計」的概念,工程一定會失敗,但萬一失敗,城市的維生機能還是要能運作,治水應與防災型都更、海綿城市及韌性設計來總合。

其實臨海的淹水地區有些都低於海平面1至2公尺不等(如嘉義布袋低於海平面約180公分,而云嘉南屏東沿海都有地層下陷問題);養殖戶及農業署要積極發展漁塭,水利署又要治水,如果不把土地增高,像這次的海水滿潮倒灌,再多的大排、滯洪池可能也有限?但問題是:土地若墊高,農民要如何生活呢?純靠觀光嗎?經濟部次長認爲:「治水的解方是複方,不是單方!」

臺灣是全球排名第19名的缺水國家,雖然每年平均降雨量有2500公釐(全球平均降雨量的2.6倍),爲何會缺水?因80%的雨量集中在5到10月的豐水期,臺灣山勢陡峭、河川短急,再加上水庫及河川淤積嚴重,雨一下子就流入大海了,能被利用的只有21%,就算雨下的再多也沒用!

治水是要與「水循環再利用」一起看的。環保團體批評治水都是推動「水泥化」工程,但涉及人民生命財產保障的水利設施,老天是不會等人的!筆者建議,全國治水檢討會議需要更多意見的匯入,除了防災,還要開拓水源。

2006年完工的日本埼玉縣「首都圈外郭放水路」(しゅとけんがいかくほうすいろ),宛若希臘神話中的地下神殿,在地下50公尺深處建造總長6.3公里、直徑10公尺的世界最大排水隧道系統,將河川及雨水連結到5座高70公尺、直徑30公尺的豎井,導入地下神殿(長、寬、高爲177、78及18公尺,由59根重500噸的混凝土柱支撐),經調壓水槽抽水站連接到海灣排水系統終端的江戶川,每年處理約8次的洪災

日本這座地下神殿的總蓄水量僅有67萬立方公尺,而高雄市如今已興建13個滯洪池,總蓄水量約300萬立方公尺,爲什麼高雄市區還是會淹水?其實應該用配有機械動力設備的「調節池」纔對!當池中具有進流和出流的抽水站設備,就可啓動蓄洪、排洪調節,而非目前大多數的滯洪池都有容量限制。若超過工程設計標準的降雨,只能透過土地合理使用來共同分擔;即逕流分擔及出流管制,讓都市的道路、土地等,如海綿般吸收雨水及下水道分流配套。

水利署的流域綜合治水策略,從執行的縣市政府及協助的河川局,都要邀請在地專家學者、NGO及地方人士參與計劃審議,擴大民衆參與。就像日本東京都Arakawa River super levees(荒川超級堤防)整備,約有60%時間是花在與當地民衆溝通協商;德國科隆(Cologne)的萊茵河流域(Rhine River basin),也是藉由公民參與來推動「非工程」防洪治水、設置阻水擋板及參與洪泛區劃設管理。

民衆會反對治水工程,原因出在於:不瞭解規劃單位在做什麼,懷疑是閉門造車;利益受到損害(養殖業、工廠抽地下水等);專業知識的缺乏,不知爲何淹水或缺水。反對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便是缺乏溝通,水利署可對一些特定水利計劃(如加速辦理地層下陷區排水改善示範計劃),訂定公衆參與作業規定及設立民間監督與及參與機制。

面對氣候變遷,治水需要創新的學習型組織,需要「整合性」(Total solution)的解決方案,並且應有多面向的參與者,尤其是災區居民,透過拜訪訪談、座談會、工作坊(特定議題)、資訊公開、說明會、公聽會及聽證會等,建立關係及信任感

面對海平面的上升,如何不違背自然的治水政策是全球性課題。筆者呼籲,藉全國治水會議的召開,透過多元化的參與過程,喚起社區居民對土地的情感,並建立下一代子孫對於水環境維護的前瞻

好文推薦

蘇南工安職災頻傳 層層轉包後被犧牲的勞工悲歌

蘇南/從高雄氣爆談官員驗收疏失比業者維運刑責重?

蘇南/開放公墓發展太陽能 非核家園還是非核墓園

●蘇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系教授,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博士,中正大學法學博士中國政法大學法學博士。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