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絢慧/今年父親節,找回華人文化中「隱形的爸爸」

父親角色幼兒逐漸進入社會化學習時期,其實佔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圖/取自iStock)

一般人或有感覺,每到5月無論街道上、電視上、網路上,一片歌頌母親的節慶氣氛,相形之下父親節總是比較被忽略而安靜的日子(百貨商場企劃部門除外)。這應該與父親在華人社會傳統文化中,總是沉默、疏離,乃至於嚴肅的形象嚴父慈母的既定印象,深植人心(至少沒有聽過慈父手中線/錢的歌頌)有關。

除了華人兩性文化中,男性傳統上是被賦予養家活口、承擔社會成就的價值觀之外,從幼兒人格依戀關係形成理論上,母親仍是幼兒主要依戀對象,也是主要照顧撫育者。但是,父親的角色在幼兒逐漸進入社會化學習時期,其實佔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許多的男性或許因爲過去經驗父親的形象,又或許遭受兩性性別框架的制約,更或許是家庭文化以致長期與育兒工作的疏離,無法靈活調動自己學習融入親子互動的關係中。

複製上一輩作法再度挫折

但,男性對於自己的親子關係,也有着需求、期待,當然也有着焦慮和無所適從的失落,以致於我們感受到的父親,常有着因爲無所適從的焦慮而缺席者,也有因爲複製過去嚴父經驗而與孩子產生疏離者,更有毫無認識如何擔任父親而逃遁者,於是兩方都因此經驗着父子/女關係的挫折和痛苦。父子/女的關係,深遠地影響着每個人的社會適應、人際關係,乃至於親密關係,完全不亞於母子/女關係。

在臺灣轟動一時的「小燈泡命案」兇嫌王景玉,長年罹患思覺失調症,卻因爲與父親的關係不佳,以及父親因故禁止他就診服藥,造成他深受苦痛以致犯下對整體社會而言,都深感遺憾且不可挽救的傷害。當然,受苦不是一個人可以傷害他人的藉口,但不可否認卻常是一個人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原因之一。

權威或疏離都有負面影響

在許多親子議題的探討上,我們已經對與母職的討論很多,但對於缺席父親對於一個人的人際影響,還有許多值得認識的地方。父親是一個人生命最初期所遇到的第一個社會化模範引導者,也是一個人對於堅強依靠的最初渴望與學習對象。

如果一個父親過於權威、獨裁,常常會造成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對於權威形象者的恐懼和順從,在日後人際關係中,也會不自覺意圖討好權威者,乞討關注,就像當年期待得到權威型父親的認同一樣;而如果一個父親長期疏離、缺席,子女會在若即若離的關係中,經驗反覆不定與長期失落,勢必養成一種對不穩定關係的奮戰習慣,彷彿當年那個希望能抓住隨時會消失的父親一樣的掙扎。

女兒從親密關係彌補缺憾

男性在成長過程中,通常只能以父親爲男性的養成典範,他或許會因爲被父親傷害而對父親的不認同,成長後面對與自己父親相似之處拉扯、抵抗;也許會因爲對父親態度的習慣與認同,而複製着父親的模式去扮演一個男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不自覺的代間傳遞着自己與父親的生命議題。

而女性也會在成長過程中,對於這個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在自己的人際和親密關係中,投射着與父親的愛恨情仇。無論過去對於父親是依賴、渴望或失落,她都會想要在未來的人際與親密關係中,延續或彌補,而失去真實面對自己關係,經營屬於自己真正需要而有益關係的能力。

以自我認同停止反芻自傷

當各自帶着與父親的生命議題的男男女女,構成了這個社會的兩性文化,又各自成爲下一代的父親與母親,延續着一代又一代的性別、人際、親密、親子各類關係議題。父親是子女無法割捨的認同渴求,子女是父親無法放下的生命延續。如果,父親與我們都無法從過去的經驗中鬆綁,我們就不可能真實去面對彼此在關係中的挫折,也無法真正去共同創造彼此內心都渴求的靠近和親密。

如何讓父親不再是家庭與親子關係中的隱形俠,如何不再讓小學課本代代覆誦着:「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爲什麼還不回家?」則有賴我們社會個體的自我覺醒,覺悟過去父親對於自己的關係模式,無論是挫折、還是傷害,我們都該停止讓它持續反芻自傷着,也讓自己能夠真正放下等待父親應該給自己的「道歉」或「認同」;而讓我們自己學會以自己的力量,疼惜那個等不到父親的幼年自己,承擔起足以提供自己愛與認同的成年自己。

放下並不等於原諒或否認

「放下」不等同於強迫自己「原諒」或「否認」過去承受過的傷害與失落,而是不再糾結那些對自己有害的念想和遺憾,轉向把生命能量,用在豐沛自己、承擔自己、愛自己也能夠去愛他人。

然後,在父親節的這一天,我們仍願意關切社會的父親們,雖然在情感層面,或許關係有所疏離和陌生,但這社會上的父親們,仍用他們以爲的方式在保護家及照顧家。他們並不完美,因此也有他們所承擔和麪對的人生問題的限制及困境。他們或許也在等待一個愛的迴應和感受,以致他們的愛無法找到適當的方式表達。若我們可以鬆動性別的絕對框架和長期塑造,或許有一天的父親節,父親不再是愛的缺席者、沉默者,而是真實愛的關係中的男主角

好文推薦

蘇絢慧/檢座公審幼童─你面對的是孩子人際挫折?還是你的人際陰影

蘇絢慧/臺灣人「乖」從小教起─別忘了你有拒絕與表達的權利

蘇絢慧 即時評論/兇手是教育出來的!別讓孩子以爲別人是滿足慾望的工具

蘇絢慧/現在年輕人很難搞? 其實是你們大人缺乏「感受力

蘇絢慧/心理諮商師告訴你 爲什麼和恐怖情人分手這麼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蘇絢慧,璞成心理學堂創辦人暨總監,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心理叢書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