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在這兒》:獻給正在奮鬥的中國人!

5月28日,紀錄電影《歲月在這兒》全國公映,這部片長爲88分鐘的電影,是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從1948年到2019年珍藏的50萬分鐘的紀錄資料中精心篩選出來的,其中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的資料都是用膠片拍攝。

對該片總導演郭本敏來說,本片不但全景式地展現了新中國成立70週年來走過的路程,更重要的是,從這些鮮活的歷史細節中,能夠品讀出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精神面貌,“這部影片也是獻給所有正在奮鬥的中國人。”

“奮鬥”“變化”是整部影片關鍵詞

郭本敏目前擔任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他已經在這裡工作了30多年。《歲月在這兒》開始,是9位犧牲的戰地記者鏡頭,以此帶出了後面這些歷史鏡頭的真實性和厚重感。郭本敏1986年進廠,當過10年導演,參與《黃河奔流》《迷人的青島》《選舉的變遷》《豐碑》等十餘部電影紀錄片的編導工作。走上管理崗位後,他組織策劃了《災難時刻》《《爲了勝利》等紀錄片,有着豐富的工作經驗。

製作團隊把“奮鬥”“變化”作爲整部影片的關鍵詞,“新中國成立70年來,整個過程的核心就是奮鬥精神。”郭本敏說,團隊共有4位執行導演,負責從50萬分鍾歷史資料中找出合適的畫面,而挑選畫面的標準有兩個:一是重大歷史時刻;另一個是最能反映中國人民情感記憶的點。

《歲月在這兒》從1948年解放戰爭三大戰役講起,淮海戰役作戰現場的清晰畫面,讓人一下子彷彿置身於硝煙滾滾的戰爭年代。1949年,解放軍進駐北平。頭戴鋼盔的解放軍裝備精良、軍容整齊,與戴棉帽傅作義軍隊換防。郭本敏告訴記者,挑選這組畫面是有深意的,“因爲投降後的傅作義軍隊是不能戴鋼盔的,而解放軍戴上鋼盔,是要執行守城的任務。”

通過細節傳遞重大時代信息

郭本敏想要《歲月在這兒》中的畫面鮮活、生動,能夠通過細節來傳遞出重大的時代信息。

比如,1955年,錢學森回國後,有人問他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很乾脆地說:“怎麼不行啊?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短短几句話,就傳遞出錢學森先生的愛國激情。

再比如,1960年,王進喜在油田井噴事故中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終於壓下了井噴,事後他說:“只要能甩掉貧油帽,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1956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文藝界、學術界等諸位名家其樂融融、歡聚一堂。巴金老舍周立波趙樹理等文學大家圍坐一桌,剛回國不久的錢學森正忙着低頭簽名,郭沫若領着華羅庚、范文瀾走進會場跟大家打招呼,並一一介紹。隨後,梅蘭芳化妝登臺演唱,年輕的郭蘭英也亮出金嗓子……這段珍貴的畫面,畫質清晰,充滿了感染力。爲了更好地講故事主創團隊邀請了《雲水謠》剪輯師戰海紅操刀剪輯故事線。

影片中有不少畫面之前從來沒有公開過。比如有一個畫家齊白石畫蝦的鏡頭,郭本敏記得,這組鏡頭之所以珍貴,是因爲齊白石的桌上還放着一個魚缸,裡面就養着蝦,“通過這個畫面,不難看出齊白石老人對生活的細緻觀察。”

露天電影也收入影片中

作爲一部編年史的紀錄電影,《歲月在這兒》還放進了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露天電影是農村最熟悉的一種娛樂方式。《歲月在這兒》中也收進了一組下鄉放送露天電影的畫面。畫面中的正在放映的是《六億人民的意志》,這是一部講述第一屆全國人人民代表大會的紀錄片,製作團隊選取了其中老年選民登記的鏡頭,同期聲是:“大娘70多了,這次選舉纔給她起了一個名字。”新中國成立之初,有多少農村大娘是因爲選舉纔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這個細節意味深長。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市民在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選購絲巾

此外,114尋呼臺、自行車迎親車隊、摞成小山包兒的大白菜、人羣攢動的英語角、全國第一次發行股票……這些曾經的記憶都在影片中出現。

關於片名,主創團隊也煞費苦心,從最初的《東方紅》《追夢》,到後來的《追夢歲月》,都不滿意,直到剪輯後期,郭本敏再次重溫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演講:“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經歷了無數次狂風驟雨,大海依舊在那兒!經歷了5000多年的艱難困苦,中國依舊在這兒!面向未來,中國將永遠在這兒!”聽到這段演講,郭本敏眼前一亮,果斷改名叫《歲月在這兒》。

(原標題:《歲月在這兒》:獻給正在奮鬥的中國人!)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王金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