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保生:CBA人才流動與南北融合

中國籃球的改革雖然晚於足球一年,但在我看來,籃球人才的流動則早於足球,儘管那時只是民間流動,沒有官方色彩,但它卻悄悄撬動了中國籃球南北融合

最具典型的就是剛剛摘取CBA聯賽第十個總冠軍廣東宏遠男籃俱樂部,開創南北融合之路的功臣當屬已故近三載的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創始人、前宏遠集團董事長陳林

說起陳林當初創辦民營籃球俱樂部,還是爲了給企業打廣告而受到啓發的。那是90年代初,陳林瞭解到要在報紙上登一個版的廣告,一年約需200萬元,這在當時不是一個小數目,但企業要發展,就需要做廣告。

從小喜歡籃球的陳林,猶豫不決間就來到籃球場上活動,以求散散心。誰知打完球后,陳林卻有了主意,可以組建一支高水平的籃球隊來打“廣告,”這個“廣告”還是活的,既可以活躍職工生活,還可能有機會電視直播

宏遠隊創始人陳林

那時候養一支球隊一年也就幾十萬。主意打定,陳林就在1993年12月28日正式爲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完成了註冊。

既然註冊了,那就得有隊員。記憶中宏遠隊的元老隊員德友、黃雲龍張勇軍李春江馬永忠等一批老隊員。1993年舉行的是第七屆全運會,這屆全運會因1988年漢城奧運會中國代表團只獲得了5枚金牌而被推遲了兩年,原因就是國家體委認爲中國選手在1987年的第六屆全運會上狀態出早了,到了一年後的漢城奧運會上成績不佳,所以把全運會放在奧運會後一年再舉辦。

那時競技體育全是國有體制政府辦,籃球被擠壓也是始於此時。但是,對專業籃球運動員的管理控制還是很嚴格的,不到退役時你甭想流動。那麼這幾位老國手能來到東莞,一是已經完成了全運會的任務,可以退役了;二是宏遠開出了當時誘人的工資。更重要的是東南沿海是改革開放的前沿,很多全國各地的中青年殺到了深圳,殺到了廣東。民企老闆出資舉辦的“紅包賽”十分盛行,不少專業運動員偷着出來打比賽,一場比賽打下來掙幾千塊,當時就是天文數字!

95-96賽季廣東宏遠全家福,前排左起:林耀森李羣、李青山、張勇軍、宋希郝煥新;後排左起:蔡立非(教練)、李春江、範立臣、黃雲龍、關德友、馬永忠、王懷玉、王利發主教練)、陳海濤(領隊)

回到宏遠那撥創業的老隊員,來自吉林的關德友應是年齡最大的,他應是50後,當時30多歲,屬退役之列;黃雲龍,原屬八一隊,當年33歲;張勇軍,原湖北隊,當年30歲;李春江,原遼寧隊,當年30歲;馬永忠跟馬健是一撥的,原河北隊,當年算是最年輕的。宏遠隊首任主教練王利發,祖籍河北,國家級教練,當年即將退休。

老帥帶着這樣一撥老將在1995年的全國乙級聯賽自是勢不可擋,順利晉升CBA。隨着歐陽貴景、李羣等隊員的加入,宏遠隊在1995至1996賽季便獲得亞軍,從而一鳴驚人。

此時的廣東宏遠隊,在打法上已經與傳統的廣東籃球風格有所不同。

1959年全運會,廣東隊留影,從左到右:湯壽琪、陳利生張光祿、邱敬端、陳民銳、溫賜生

廣東籃球也是歷史悠久的省份之一,屬南派打法,速度快,彈跳好,基本功紮實,講究配合,是追着屁股打的那類快速球隊,與老湖北隊、老福建隊相似。歷史上也涌現一些優秀的國手,如張光祿、湯壽琪、稽照光、呂錦清等。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期間,呂錦清與NBA官員合影

但是,在宏遠斬獲首冠之前,廣東男籃從未拿過全國冠軍,最好名次是1982年的全國甲級聯賽亞軍。

創業初期的宏遠隊在打法上的變化首先是硬朗了,這些老隊員多數來自北方,身高體壯的優勢仍然保持着,另外就是這些老將經驗豐富,能審時度勢地抓住對方弱點,打出默契配合。再就是他們不再一味求快,因爲籃板球有保證了,但只要有快速反擊也不放過。

95-96賽季,關德友防守王治郅

1995至1996賽季時,北京首鋼隊擁有單濤、巴特爾兩大中鋒,但宏遠隊憑藉經驗老到和針對性攻防戰而勝之。也就是說宏遠隊在創業初期已經開始了南北融合,起決定作用的是老帥王利發及其麾下的北方老將,正所謂有什麼兵器打什麼仗。

宏遠隊至今已先後經歷過王利發、張勇軍、李春江、李羣、尤納斯杜鋒幾任教練的打磨,其中李春江執教時間最長,戰績也最突出。杜鋒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創新,這是他能連獲兩冠的成因。

2003-2004賽季,廣東初嘗CBA總冠軍滋味

李春江是在2001年開始執教宏遠隊的,此前張勇軍執教了近4年,他把老湖北隊快速、靈巧、準確的球風運用到訓練中,爲宏遠隊風格的進一步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礎。李春江是蔣興權弟子之一,嚴格訓練,注重體能,狠摳細節,提高個人技術全隊戰術素養,是他成爲主教練後的努力方向。

此時宏遠俱樂部的青訓體系已初具規模,“球探”四處尋找可塑之才,不少家長攜子慕名而來,這其中不乏北方弟子,如新疆的杜鋒、遼寧的王仕鵬周鵬,來自廣東的則有陳江華、易建聯,還有廣西的朱芳雨等。

1999年全家福,杜鋒朱芳雨王仕鵬已在隊中

李春江個性鮮明,脾氣暴躁,但他對執教業務潛心鑽研,更加清晰地對球員的技術特點和球隊整體風格進行了刻畫,在注重發揮外籍球員個人能力的同時,有機地與球隊整體打法相結合,爲宏遠隊奪取CBA聯賽的首個“三連冠”注入了心血和智慧。

此時的宏遠隊是第一個成熟期,既有快速、靈巧、準確,也有兇狠、硬朗、大刀闊斧,南北融合更加鮮明。傳統的南派打法可約簡爲技術型,不善對抗,重攻輕守;北派打法可概括爲身體型,攻守兼備,敢於對抗。

宏遠隊的南北融合,體現的是當代籃球發展趨勢,展示的是更高,更快、更強。李春江爲宏遠隊拿了7個總冠軍,至今無人超越。他雖然因個人原因沒能執教過國家隊,但他對中國籃球、對CBA聯賽所作出的貢獻必須肯定。

杜鋒是李春江的弟子,他的執教離不開李春江的影響,雖然很多人對杜鋒的執教做派頗有異議,但不能否認他的執教能力是在提升之中的。現在的宏遠隊起碼有三個突出特點是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年輕隊員不斷涌現,這當然得益於俱樂部青訓體系構建科學合理,但杜鋒敢用新人的膽識是應該讚賞的;

二是球隊壓迫性的防守、針對性的防守,打亂了半決賽和決賽對手的進攻模式,從而涉險獲勝,不過個別球員特別是年輕球員的防守動作還有待規範

三是守轉攻快,搶攻快,退守快,這當然主要得益於威姆斯的衝擊,對手剛剛投中後僅三四秒鐘,宏遠隊就已經殺入對手籃下,令對手猝不及防。

從這三個印象可以看出,杜鋒在日常訓練中不僅具有針對性,且是十分嚴酷的,從而保證了球員在比賽中統一的執行力。高質量的壓迫性防守和搶攻,是杜杜鋒對宏遠隊南北融和風格續寫的新內容、新形式,也可以說是奪取第十冠的利器。

不過說到這第十冠就繞不開一個很沉重的話題:易建聯跟腱的斷裂。據杜鋒講,從半決賽開始,有傷在身的易建聯就主動請戰,到了總決賽第三戰,易建聯仍堅持出戰。易建聯是全隊核心,是靈魂,他上不上場對球隊起着決定勝負的作用。杜鋒也深知易建聯對第十冠的決定性作用,因而賭了一把,結果是冠軍拿下了,但易建聯傷了,賽後擡上了手術檯。到底該不該讓易建聯上場,此時討論已無意義,冷酷無情的事實已經擺在那兒了。

人才流動收益不僅在廣東宏遠隊得到充分體現,在其他球隊也如是,首鋼隊主力隊員中除方碩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外,翟曉川是河北的,朱彥西是重慶的,王驍輝是山東的。

新疆隊更是吸納了衆多外地球員,曾令旭是遼寧的,周琦是河南的,俞長棟是山東的。殺入四強的遼寧隊一水兒的遼寧人,而全國各地的籃球隊都有遼寧人,足以說明遼寧是全國最大的籃球人才庫!過去一說東北球隊,那就是遼吉黑,遼寧籃球人由北向南的流動,自是南北融合的生力軍!

在CBA聯賽初期乃至前十年,幾乎是沒有人才流動的,更別說自主選擇了,究其原因首先是觀念滯後,雖然已命名爲職業聯賽,但徒有其表。其次是多數隊都是體育部門所轄,隊員都是從少年培養起來的,想“跳槽”沒門兒,更甭說當打之年的主力隊員了。再次是轉會轉隊的規矩沒有構建,政策不清難以操作,有些俱樂部只能靠“挖牆腳”的辦法買來心儀的球員,這樣的例子在當時只是個例。

實際上真正的職業聯賽是提倡人才流動,並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來保證交換球員能公平、公正、公開地進行。比如:在甲隊前鋒的位置上人員較充足,但後衛線上缺兵少將,而乙隊恰恰相反,後衛線上人員充足,缺的是前鋒,兩隊一談判成功後各取所需,豈不兩全其美?

隨着轉會、轉隊和選秀制度的逐步建立健全,近些年CBA聯賽人才流動越來越活躍,越來越規範,比賽也越發有生氣。這個賽季剛剛結束,各俱樂部就立即開始了續約或搶人大戰,目的是取長補短,爲新賽季積蓄兵馬。從初期的一潭死水,到現在的顯現活力,CBA聯賽教練、球員的流動,不僅可以豐富籃球技戰術風格的演變,更能爲CBA乃至中國籃球的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從始於1956年的全國籃球甲級聯賽,到已有25年新發展的CBA聯賽,60多年國內籃壇最高水平的逐鹿爭雄,一代又一代籃球人的技術風格和球隊特色,都在影響着中國籃球運動的發展方向,每個階段都打下了不同的歷史烙印。倡導“以小打大”時期,是因爲那時中國運動員的身體條件在歐美球隊面前雖然處於劣勢,但也要打出中國籃球的味道,這就是“快、靈、準。”

如今,中國籃球人的身體條件大大提高了,但風格卻模糊不清了。其實“快、靈、準”仍是當代世界籃球運動的本質,在表現形式上的不同就是節奏加快了,對抗加劇了,防守更具侵略性了,個人能力更加全面了,戰術素養要求更高了。在這種形勢下,不認真研究世界籃球發展趨勢,找準中國籃球融入世界趨勢的突破口,中國籃球就必然不進則退。

前籃管中心副主任、現中國籃協副主席白喜林承認,長期以來我們幾乎沒能靜下心來認真研究這些問題,而是忙於CBA聯賽的招商造勢,四年一屆的奧運會一結束,想的是如何換帥,CBA聯賽也從未召開過技戰術研討會,問題年年堆積,以致中國男籃沒能直進東京奧運會。

中國男籃存在的問題到底是什麼?怎麼解決?近期和遠期規劃是什麼?至今也沒研討過。現在該是我們好好總結經驗得失的時候了,希望國內的人才流動與南北融合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