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那種人...」 我們爲什麼愛給人「貼標籤」?

▲人際關係示意圖。(圖/達志影像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別理他,他就是那種人。」「這孩子怎麼這樣啊?」「你說的就是那個豬頭啊…」我們在生活中常聽到類似的話,這種把人的性格高度概括的行爲,稱爲「標籤」。那麼,爲什麼我們喜歡給別人貼標籤?有專家指出,主要爲了便於大腦管理

科普期刊《知識就是力量》刊登一篇文章,撰稿者是心理諮詢楊玉慧,她說,給人貼標籤就像給商品貼上標籤一樣,商品的標籤揭示的是商品的性質,而人的標籤揭示了人的性格,如果給一個人的標籤是「好的」,那我們就會願意與他親近,節省很多精力戒備,如果標籤是「壞的」,我們就會離他遠一些,以保護自己不被「壞人」傷害。

「我們是喜歡給人貼標籤的,主要是爲了便於大腦的管理。」楊玉慧指出,大腦每天要接收太多的訊息,處理太多的事情,貼標籤的本質就是把握一個人的核心特點,以便於自己快速判斷如何與他人相處。

楊玉慧解釋,貼標籤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事,嬰兒生下來就會給身邊的各種事物貼標籤,例如乳房是溫暖的、媽媽懷抱是親切的、狗狗是友愛的,所以乳房過來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去吮吸,媽媽抱起的時候會立刻停止哭鬧,與狗狗在一起感覺到安心無害,這都是嬰兒經過判斷以後的行爲反應

▲貼標籤示意圖。(圖/本報資料照)

貼標籤雖然節約了大腦進行分析判斷成本,但也帶來「副作用」,也就是刻板印象。楊玉慧舉例,我們常聽到別人說「其實他不是這樣的」,我們會立刻回嘴「那他是哪樣的」,然後以各種理由去反駁,以證實「他就是這樣的」,這就是標籤的強大力量。

貼標籤還有引導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就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到訪某校,宣稱透過考試卷選出18名天才學生,並將名單交給老師,8個月回訪,發現那些孩子表現確實優於其他同學,但羅森塔爾坦言那些孩子都是他隨機挑選。實驗顯示,在「他們是天才」的暗示下,老師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孩子也感受到關注而給予積極迴應,久了就長成「天才」的樣子

楊玉慧指出,要人不去貼標籤是不可能的,但不能隨便貼,最好是先觀察,再考慮自己內心的感受,再三思考以後產生的印象,這樣就會相對客觀。另外,多貼積極標籤,因爲雖然看到的是別人,反映的卻是你的內心,如果你內心是陽光的,那麼看到的人也會是陽光的,身邊就會聚集陽光的夥伴。她也建議,要及時調整標籤,因爲人是會變的,要抱着開放心態,欣然接受別人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