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建城 莫忘知府陳星聚──沈葆楨譽爲純儒循吏(之一)

編者按:上月臺北北門公園揭幕,臺北府城建城百年曆史重獲社會注目與討論。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俊傑爲文撰述臺北城建城興造歷史,回顧臺北城建造者,第四任臺北知府陳星聚,讓讀者除了對於臺灣巡撫劉銘傳外,更深入認識臺北歷史,不忘前人貢獻。

臺北的北門公園最近揭幕,引起了諸多的討論,其中最受人矚目的有兩個,一是臺北城的興建歷程,另一是興建臺北城的到底是誰?

臺北城的興建歷經一波數折,建後使用了約20多年即被日本人破壞殆盡,如今只剩下名爲承恩門的北門是當初築城者原汁原味的古蹟;至於東門、南門及小南門則是下半段城牆爲原貌,上面的城樓則整修的不復舊貌了。

各有功勞分別艱辛

至於興建臺北城的到底是誰?說法上有許多歧異,以臺北市政府探索館所述,說建城者爲劉銘傳,其實是極大的錯誤。應該這樣說,建城者是第四任的臺北知府陳星聚,但陳星聚大概只建成城廓,劃定街道和民居商店的建築規範(寬8丈,深24丈),並建築了文廟武廟城隍廟考棚、登瀛書院,以及府衙和相應的臺北府施政機關,府城完工後約七個月他就積勞而逝於任上。

之後臺灣設省,劉銘傳出任第一任的臺灣巡撫,決定將省治設於臺北府城之內,開始一些現代化的建設,包括建鐵路、裝電燈、設電信局,並引進洋商,豐富了臺北城內的建設,使臺北成爲當時中國最爲現代化的城市之一。

因此,公平地說,臺北城建城的是陳星聚,繁榮臺北城的是劉銘傳,各有功勞也各有艱辛,但必須劃分清楚功績,不可偏頗於一人。

臺灣開發史的研究多着重於劉銘傳,對陳星聚極少,因此臺灣幾乎無人知道陳星聚,其實陳星聚是清末在臺灣任職最久的地方官吏,將近12年,都集中在當時還算荒蕪的北臺灣,任職之長在清末極爲少見。

陳星聚在臺灣任官淡水同知開始,當時轄區自臺中大甲溪以北直至淡水、基隆,廳治設在竹塹,即今新竹市,這一職務他擔任了4年7個月,且爲末任同知,更是任期最久的淡水同知;之後,隨着臺北設府裁撤淡水廳,他轉任中路撫番同知,方6個月就同時代理臺北知府,總共代理了將近四年才真除,又繼續擔任實授臺北知府將近四年,直到逝於任上。

清末在臺灣任官不是好差,是十分艱苦的差事,若不是爲了升轉,沒人要來,或是就任極短時間即辭官不做,當時臺灣的衛生條件不佳,瘴癘遍地,許多官員病逝於臺灣。陳星聚是從福建的古田知縣調臺灣淡水同知,知縣爲七品官,同知爲五品官,他在福建供職8年,擔任5個縣的知縣,政績雖佳,但一次躍升兩品,其實不是他的政治關係好,而是他的沒有背景

淡水於雍正九年設廳,至陳星聚出任同知時已歷142年,他是第111任,之前110位同知,任期最長者爲兩年多一點,有一年連派四任同知,其中病逝者、辭官者不知凡幾,總之平均任期不滿一年半。

第110任淡水同知是政績不佳而被貶官的,閩浙總督李鶴年及福建巡撫王凱泰急着找人遞補,他們找來找去找到陳星聚這個不符規定升遷的人,會銜推薦給清廷,一方面對陳星聚讚譽有加,一方面對淡水廳環境的惡劣有如下的敘述:「淡水同知有經管倉庫錢糧、承審命盜案件,所轄地方負山濱海,民情浮動,械鬥成風,加以界連生番,一切控制巡防,均關緊要。該處相距府城窵遠,全賴該同知遇事持平妥辦,非精明強幹、熟悉海疆之員,不足以資治理」等語,可見淡水民風和環境的艱困。

這是場面話,其實還有說不出的問題,就是淡水設廳142年,清政府一直無法行使有效的行政管理,對人口的掌握和地土的歸屬迄無法建立檔案,就無法進行數字的管理,前任同知就是對此一籌莫展而被免職。

從七品官躍升五品這種好事(或者說是「壞事」)怎麼會落到無身家背景的陳星聚頭上,從他在福建任官的經過大概可以得到答案。

陳星聚任官很遲,48歲以抗捻軍守城有功而獲保舉出任福建順昌知縣,任職2年2個月,期間興利除弊政績頗多,尤其緝匪時親入匪寨勸棄干戈,只抓頭犯不及從附,免得生民塗炭,此舉獲得左宗棠大爲讚賞,百姓感念也爲他建生祠;隨即調建安知縣,在任10個月,捐俸修書院、考棚,增設義塾,一下文風大盛,處處聞琅琅書聲

平反冤獄百姓青天

這兩個縣都是閩北偏遠落後地區,陳星聚的政績應該是得到巡撫的注意,而調到福建最重要的縣閩縣擔任縣令,閩縣即今日之福州,當時是福建巡撫撫臺衙門所在地,所謂「知縣附廓」,爲官最難,知縣和撫臺同在一縣內上班,請安受命,自有艱難之處,但若奉職有狀,拍迎有道,自也不失升遷良機。(待續)

(作者爲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