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不必賣學位

(圖/本報系資料照)

平常發生在大學校園內的林林總總,外界基本上不得而知,唯獨對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兩位學生在數年前所完成兩篇碩士論文相似度,各界熱烈討論約一個月光景。此一事件經臺大學倫會做出抄襲結論並撤銷學位後,希望對在大學任教的所有成員及在大學唸書的學子有所警惕。

士大夫觀念強烈的臺灣,絕大多數人自小被灌輸追求既好又高的漂亮學歷,是得以進入令人羨慕公私部門有利的敲門磚。然無人真正統計過,整個社會爲了培育這一羣人所投注的資源,與這些人進入社會後的做事表現與貢獻是否成對應比例?又如在正規求學階段錯過取得優質學歷機會,在職進修善意開啓候補的一扇門,政治人物藉此取得的高學歷,更是選舉時可放大加粗黑字體、驕傲印在選舉公報的有利文宣之一。

令人費解的是,選舉時自信滿滿地開出成疊支票,口若懸河標榜自己毫無缺失的人格特質、勇於任事的做事能力、可雙肩扛起任何事件的魄力、凡事絕對親力親爲的耐力。難料諸多在職政治人物卻仍需學位加持,是積極上進的表現、或不相信自己開出的支票及選舉時的表演?全職學生專心做論文都不可能萬無一失,政治人物蜻蜓點水式的碰觸,如此看輕、貶抑你羨慕的學位與學校,何以還需它的加持?

檢視兩篇論文果真有高於常理的相似比,此絕非空前更不會絕後,因指導碩博士撰寫論文純然是良心事業,學校給的報酬非常低,故一位老師同步「指導」一屆十數人甚至數十人,不必意外,如此做有違反規定嗎?不會,借校內外其他老師人頭分攤最多可指導學生數,反正學生可「自主學習」,沒差!此外,指導學生寫論文,在老師升等、評鑑的百分僅佔3、5分、無人看在眼裡。學校要求學生聽數小時學術倫理演講,猶如聽完自然就知如何轉化呈現在論文中,這是供給的問題。

至於需求的學生方,一心一意就是要取得學位,展現從小養成最會抄、抄最快、抄最多的本事。現在小學也開始做所謂計劃,在沒有正確學習方式下,從小紮根,22歲及之後進入碩士班,壞習慣根扎得更深,告訴他寫論文該有的步驟與方法,他嫌你囉唆,以前都可以爲何現在不行?因此,這類學生自然遊進超大網目的老師處,網目較小的有心老師,如何在學生寫碩士論文1至2年內扭轉他16年根深柢固寫作「模式」?

供需雙方合力創造學歷價格,然真頂大不需買空賣空墊高價碼!(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