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生尋短5天3起!身心科醫憂「模仿效應」曝原因:4點千萬別助長

臺灣大學近期發生多起學生輕生憾事。(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謝承恩臺北報導

臺大生期中考周短短5天,就傳出3起學生跳樓、上吊尋短案件,震驚社會身心醫師指出,短時間發生多起自殺案件,憂心是「維特效應」引起的自殺模仿,很可能都會讓原本處在痛苦狀態下的患者,進一步認同自殺,甚至複製他人行爲,一定要格外注意!

身心科醫師李旻珊指出,臺大生墜樓及上吊的意外短短5天就發生3起,特別更是在期中考周,讓人不免憂心除了學生本身的身心壓力,再加上透過報導關注,進而產生「維特效應」等自殺模仿的行爲,當短時間媒體報導了自殺案件,往往該區域的自殺率會上升。

「原本處在痛苦狀態下的人,很可能就會透過先前的案件,認同『自殺是一種解脫的選擇』,進而複製他人行爲,而在大肆報導以及網友旋風式的討論下,助長他人進行『自殺完成』,無論是轉傳新聞或報導細節,一定都要小心。」

李旻珊表示,過去董氏基金會調查大學生每5人有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其中15-24歲自殺率連續三年創國內新高!而根據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艾瑞克森(Eric H. Erikson)觀察,處於「青少年末期」「成人前期」狀態的人,自我認同尚未明朗內心衝突與矛盾,若沒有解決,又羞於求助,就很容易走上絕路。

▲自殺報導不渲染、不多述細節,更不要贊同解脫。(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另外加上此次案件多圍繞在「臺大生」等高學歷課業勝利組,許多學生多是從小在競爭環境下成長,自我要求高,一路表現亮眼或者拼命上爬,頂着優秀學生光環。而社會不允許示弱,加上父母也都寄予厚望,很多人連表達負面情緒的權利都沒有,長期下來對身心都有嚴重影響

李旻珊指出,臺大生一路扮演乖小孩,當心理超出負荷,也不敢對家裡的人訴說,深怕造成他人負擔,甚至她就輔導過一起案例,是一位臺大研究生罹患重度憂鬱去就醫,家裡的人還完全不相信自己的孩子怎麼會病了?還要求他不要吃藥,連生病就醫都無法得到家人諒解。

而現在臺灣的教育雖然看似多元,其實學生的壓力未曾減少,如果要尋求心理諮商,在校園外就醫,諮商費動則2000元起跳,在校內心理資源又不足,預約得等好幾個月,「那這段日子,孩子應該怎麼過下去?」她也呼籲,無論是社會在心理照顧資源能夠成長,周遭的親友也能夠扮演社會支持的角色

另外在自殺報導出現時,不渲染、不多述細節、呼籲不要模仿、更不要贊同解脫!因爲自殺不是唯一的方式,也並非解決問題管道,盼社會有更多的心理資源可以提供給需要的民衆,別以「酸言酸語」取代討論,一起共同解決身心問題,避免憾事發生。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