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積電因代工受歧視?兩位老戰將爲半導體業招兵買馬

臺積電竟然受到歧視?臺積電老戰將娓娓道來。(資料照/記者一中攝)

記者周康玉新竹報導

臺積電(2330)竟然會被歧視?這樣的往事,只有老臺人才知道。中研院院士胡正明聯發科執行長力行日前(4/11)在交大所舉辦的智慧半導體產學聯盟論壇中,各自從學術界及實務界探討半導體未來,兩人的共同點除了都是半導體業重量級人物,同時也都是「老臺積人」,爲了讓更多學子理解半導體產業,勇於跨入此產業,兩人再度聚首。

蔡力行現職是聯發科執行長,但因爲曾經是臺積電董事長忠謀指定的接班人,最家喻戶曉的名號是「小張忠謀」,雖然後來離開臺積電,但始終活躍於半導體業界

胡正明除了中研院院士,陸續接受中外五個學術單位院士頭銜,且曾在張忠謀邀請下,於2001年自美返臺任臺積首任技術長,協助臺積電打下包括把鰭式電晶體制程基礎突破摩爾定律極限。

胡正明回憶,在臺積電擔任技術長時,就從政府分配替代方案中知道臺積電很受「歧視」,認爲臺積電只是個代工廠;他更直言,若未來摩爾定律終止了,臺積電是不是更不被支持了?

▼臺積電首任技術長鬍正明爲半導體產業找出新方向。(圖/記者周康玉攝)

數字會說話,全球半導體產值不斷創高,去(2017)年更首度超越4000億美元,胡正明以世界經濟成長率線圖與半導體業過去30年來的成長線圖做比對,從1995年起,半導體經歷過去年成長17%的美好年代,但是1995年後,雖然沒有過去成長幅度大,但速度都沒有慢下來,年成長仍維持4.5%;對此,蔡力行也附和,世界上要找到一個複合年增率(CAGR)維持4.5%~5%的產業不多了。

胡正明舉出當年自己突破摩爾定律經驗,1999年時摩爾定律就不被看好,業界擔心把電晶體做小就沒辦法關閉,但隔(2010)年就做出來,也就是FinFET-鰭型電晶體。

胡正明發明瞭鰭型電晶體(FinFET)以及「完全空乏型電晶體」(FD-SOI),兩大革命性創新爲半導體帶來新契機。2011年5月英特爾宣佈使用FinFET技術,包括臺積電、三星蘋果也都陸續採用FinFET,胡正明等於開創了摩爾定律被唱衰後的新契機。

胡正明過去就主張,只要能創造附加價值、創造高薪工作機會,就是好的產業,他認爲,在發展極致工藝過程價格會變高,因此,半導體的成長要再持續100年「當然可能」,即使摩爾定律終止,半導體仍是好的產業,否則「爲何要擔心中國來搶我們的人才呢?」。

蔡力行則強調,半導體對臺灣而言是極度重要的生產性產業(extremely important prductive industry),去年在臺灣創造出2兆5000億產值,位居全球第三名,佔臺灣GDP 15%,臺灣半導體業不單是產值高,而且在全球是具有競爭力,「那麼難做的東西,我們在全球產能第三!」半導體的重要不言而喻。

蔡力行認爲,年輕人想在半導體業創新或找出差異化,不見得要用最新制程技術,他以5G爲例,5G一定會發生,可從必備的「RF元件」切入,且不見得得用昂貴的7奈米或10奈米才能做到。

蔡力行建議,政府應該把更多資源學校,讓學生願意踏入半導體,無論是實驗室(Fab)或設計,這等於是給半導體企業業一個公平競爭環境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右2)與中研院院士胡正明(左2)兩人是臺積電老戰友 。(圖/記者周康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