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出軌掀「臺灣工地內幕」 1關鍵事故恐暴增!網驚:水太深

太魯閣號出軌空拍畫面。(圖/花蓮速報提供)

記者周亭瑋/綜合報導

臺鐵太魯閣案奪走50條人命,除了諸多疑點釐清,也扯出國營企業營造業的沉痾,就有內行點出臺灣工地特殊的文化現況直言「對風險管理觀念和心態如果不修正,臺鐵事故仍然會頻繁發生,頂多是不同的人輪流砸鍋。」

專業網友在PTT長文指出,臺灣營造業現場較特殊的幾個狀況,首先是「層層分包」的文化,分包就是主要得標廠商將一部分工程與其他廠商分工施工,「分包這件事在全球營造業都是普遍的,但分包的方式規模、切分方式、層數及分包後權責歸屬則有很大差異,而臺灣的特色是營造業普遍規模很小。」

他表示,營造工程很少有較長的持續性,每個工地完工後,是否有相近的工程能續接,不確定性很高,不像很多產業人員可以固定編制,持續生產或提供服務,營造廠只會保留主要的主管和核心的技術人員,等拿到下一個案子時,再依工程案的特性和規模,將工作分配給協力廠商,「這樣的層層分包,安全責任、如何整體控管,就跟最上面承攬工程的營造廠觀念、能力、制度有很大關係。」

▲現場猶如人間煉獄。(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再來,網友也點出根本問題,就是施工人員的非制度學習,「臺灣早期多數施工人員的訓練都是師徒製爲主,這樣的現象一直延續到現在,技術學校教的工種數量有限,而且經常與現場及時代有落差,導致很多工法在操作上會有各種不一致的說法和見解,甚至在安全的管理上,也缺少一致的認知和操作方式。」

另外,大學教育針對工務及工地管理,主要還是以理論和學科知識爲主,在實務經驗和實習的重視度低於歐美,自然產生許多理想和現實的落差與誤解,「師傅一開始並不會信任大學畢業幾年、擔任工地管理人員指令,所以只要一沒有人督導,很多安全措施流程就鬆懈了,當然也有不少人不願意與師傅和工人搭話,自然雙方更不瞭解彼此的顧慮和立場。」

事發當時李義祥還一派輕鬆跟朋友聊天。(圖/記者黃彥傑翻攝)

他也提到,臺灣公共工程許多制度流程的訂定,多是參考國外資料後再加以修改定案,但畢竟國內外條件落差很大,如果直接移入執行,往往效果不佳甚至弊病叢生,「多數參與修訂的學者和高階公務人員很少是工地出身,儘管經常造訪工地查覈,但準備好的狀況和平常運作狀況往往很不一樣,且走馬看花的查覈也無法看到很多細節和環節。」

原po認爲,這種狀況反而最容易發生危險,因爲大家注意力會放在文件上,而不是現場,出事後90%以上的時間和重點放在檢討和推託責任,卻不是討論如何避免下一次意外,或特殊情況處理方式。最後,對於外籍移工的管理,他直言,「如果一開始就給予完整的安全訓練和觀念指導,反而會是最有機會持續維持的羣體,」

▲這場悲劇也揭開營造業許多問題。(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這些情況在過去尚且能維持微妙平衡,然而隨着缺工問題漸趨嚴重,他不禁擔憂,「恐怕會讓許多工地事故機率暴增。」專業文一出,被廣大鄉民推爆,大家紛紛迴應,「淚推,看完非常有感觸」、「推~其實很多是積習難改,政府、業主沒心改變,第一線的職安人員是最無力的」、「這水太深了,黑道白道雜處的地方耶,誰敢碰阿」、「很多包商也沒固定專業技工,直接人力銀行點工施做,施工品質很差」、「其實開標就一堆問題了,最低標的公司才能得標,是能多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