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持有稅合理嗎? 專家:不應作爲房地產調控手段

▲圖左起爲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邊泰明崑山科技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院長陳淑美、臺北商業大學財政稅務講師蔡孟彥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丁致成、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圖/記者陳佩儀攝)

記者陳佩儀/臺北報導

2016年房屋稅、地價稅「驟增」引爭議,地方政府以「打折」或「分期」等對策迴應,對此,專家表示,多數國家的房產稅制度主要是爲了稅收考量,不應當成財富分配工具與居住政策手段,更直言:「財產稅不應當成財富重分配的工具與居住政策的手段。」

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今(13日)舉辦「持有稅座談會」邀請各方專家與學者,從國外不動產持有稅制的制度演變與現況,另外也從持有稅調整對都更開發產業影響角度,來研討對市場產生衝擊影響。

崑山科技大學商業管理學院院長陳淑美表示,從國際經驗來看,多數國家的房產稅制度主要是爲了稅收考量,很少被作爲房地產調控的手段,而各國稅收結構又不全依賴財產稅,還有消費稅所得稅臺灣近年經濟成長下滑但稅收卻逆勢增加,人民的負擔年年增加,財產稅不應當成財富重分配的工具與居住政策的手段。

她還說,現在人民不是不願意多付稅收,但稅基調整及評估機制還有很的調整空間,若稅基大幅度提高,那是否能借鏡國外,有緩衝期甚是每年設個天花板,避免造成民衆太大的負擔;另外,居住權財產權的保障跟課稅同等重要,不能因爲稅的大幅提升,就逼人民賣掉他們辛勤所得買下來的房子

「若因爲都市更新,而讓居住在這裡的人民離開,這好像是洗牌一樣,把窮人洗出去,這比資本主義更資本主義,我想這也不是都市更新的本意。」陳淑美說

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則認爲,土地與建物分別課稅、分別估價,產生理論爭議與實務困境,稅基嚴重偏離市價,持有稅有效稅率偏低與公告地價與房屋評定現值調整頻率偏低,造成多年漲幅一次反映的暴衝與事後打折現象

他建議,應規劃完整與長期的規劃與配套,降低未來不動產稅賦變動不確定性,擬定明確的不動產持有稅實質稅率目標,並有合理的緩衝時間漸進調整,稅基每年加以評定,避免景氣反轉所造成的認知落差,減緩民衆稅負增加的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