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創業精神排名世界第一,那創業成功率呢?

江亙鬆

當了幾年創業輔導顧問,最近看到臺灣高層人士引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的報告強調臺灣「創業家精神全球排名第一」,我忍不住想問問「臺灣的創業成功率排名第幾」?長期以來累積了一些對於臺灣創業輔導政策的想法,列舉其中一二供各位參考,並沒有想開罵誰,尤其不想罵那些已經在經濟學上被列爲笨拙的單位

一、創業失敗者沒有納入失業人口會成爲失業黑數

就業談「失業率」,創業談「失敗率」,關於創業失敗這件事情沒有標準定義,有些事情問太清楚很傷感情,反正當你看到一個老闆笑不出來的時候,大概就知道他不是成功的那一個。根據中小企業處的統計,2011年臺灣有127萬家中小企業,由於有些人可能到處當老闆,所以請容許我假設臺灣每位老闆有1.5家公司,進而換算出85萬位中小企業主。在這麼多中小企業主中,如果把那些收入不好(甚至已經沒有收入)的老闆也視爲一個失業人口的話,臺灣的失業率數字一定更高。(備註:如果把1.5換小一點那人數更多、故事更恐怖,例如用1.1換算就有115萬位老闆,但是本篇文章不是恐怖故事,所以用客氣一點的1.5來計算就好。)

如果我沒搞錯的話,臺灣的創業失敗者數字對失業率這件事情是沒有影響的,而且大概也沒有正式統計,所以像我的愛妻前幾年也申請了一家公司,但是她嫁給我這六年來除了賺到了四個可愛的女兒,她的公司實際上是沒有賺過半毛錢的,自然談不上是成功的創業家。

根據我國法律,雖然我太太已經沒有收入很久,但是她應該不會被列爲失業人口。臺灣不知道有多少這種「殭屍中小企業」,但是這些老闆並不用被歸類爲失業人口,所以我假設「鼓勵創業是降低失業率的一個好方法」,就「定義上」來看這些創業家不算失業人口,因爲他們不在「就業市場」,而是在「創業市場」。

2012年9月臺灣有49.1萬失業人口,佔勞動力人口4.32%,如果85萬位中小企業主中有20%是失敗或殭屍戶老闆,那臺灣還要加上17萬個「失業黑數」,這代表了1.5%的失業率,但是這些並沒有被真實反應出來。

二、創業不成會變成「造業

某個人失業只是一個人或一家人的事情,但是一家公司失敗常常都是許多家庭的事情。一個人失業或者放無薪假,不代表他就應該被鼓勵去創業,事實上創業承擔的責任與風險遠遠大於就業的風險,所以千不該萬不該在一個人職場失敗的時候建議他走創業這條路。鼓勵創業雖然能創造幾個成功案例,但是隻要創業成功機率低於失敗機率,我們就可以預期「繼續大力鼓勵創業的政策只會造成未來更大的失業潮」。

我常在演講的時候公開說「不應該期待在職場上弱勢的族羣,可以在商場上展現強勢」,這就像過去鼓勵大學畢業生不先就業先念研究所,結果滿街失業的碩士一樣糟糕。請不要誤會我看不起放無薪假的人,因爲我知道那真的很無奈,但是我不認爲每個人都適合創業,而且創業也要看時機。景氣好的時候鼓勵大家創業是對的,但是現在景氣不好,尤其是在無薪假再度出現的時候鼓勵創業,真的是笨拙的人才會做的事情。

2008年我就觀察到臺灣的執政者開始大肆鼓勵民衆創業,鼓勵失業者去創業是第一個錯誤,景氣不好的時候鼓勵創業更會降低創業的成功率。我相信這幾年由執政單位鼓勵的創業潮,如果全球景氣沒辦法好轉,應該會開始看到惡果。因爲景氣越來越差的時候只會讓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那些經營幾十年的企業都紛紛敗陣下來了,怎麼會笨到要求剛由職場敗陣下來的族羣再次披掛上陣到創業市場?

也許把資源放在輔導已經創業多年的企業改造升級還比較務實一點,因爲一家經營三年以上的企業如果還能正常經營下去,自己會比較有處理危機的能力,而一家公司如果可以擴大經營,不也間接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三、大家都當老闆誰當員工

這個問題就像鼓勵小孩念大學,那誰要學一技之長到工廠工作?現在很多新聞都在討論工廠高薪聘不到人才的狀況,沒辦法,因爲我們的教育政策是在鼓勵大家都當白領上班族,現在創業輔導政策也是一樣,大家都被鼓勵去創業當老闆,那誰應該去就業當員工?

很多人創業的目的並不是爲了創造比就業更大的利潤,僅是很卑微地爲了替自己創造一個可以自主的工作方式或者有一筆收入。配合上業者到處宣傳網路創業的低門檻,一堆人開始上網東西就自稱爲網路創業,其實這應該是創業學上最大的騙局。

你到夜市擺地攤賣衣服你會說你自己是「夜市創業」嗎?你到電視購物賣衣服你會說自稱爲「電視購物創業」嗎?但是這幾年大家都瘋了,開口閉口就是「網路創業」,越來越多人想當老闆,充其量只是透過網路賣賣東西並沒有比較偉大,我弟弟原本也在思考怎麼創業,後來他選擇了到市場賣菜,一天一兩萬的營收大概有幾成的利潤,辛苦的要死,但是他最近存款累積的很快速。雖然網路是一個很好的銷售平臺,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應該把網路列爲第一優先,有一個網站不是以「什麼都有,什麼都不稀奇」來宣傳嗎?你到那邊賣東西你就會知道你的東西真的一點也不稀奇,然後你就會知道當員工比當老闆簡單多了。

這個社會當然不會誇張到每個人都變成老闆,但是如果當越來越多人不願意在企業裡面服務,就會發生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的現象。在談產業政策的時候,還應該繼續鼓勵全民創業嗎?這個問題可能還要更深一點回到整個國家的人力結構來重新評估。

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有人問我「什麼是創業家精神」,我想了一想告訴他,一個人要談創業家的精神至少要想的是「賺大錢、搞創新、大規模」,不是「餬口飯、搞模仿、小本經營」,其實心中還os一句「精神能當口糧吃嗎?沒金錢、再有精神也沒用」。

看看現在一堆創業家每天在做的事情就是上網接單做客服,看起來好像是創業了,因爲不管有沒有登記立案,自己當負責人就是不一樣,但是時間真的自主嗎?財務真的自主嗎?沒生意的時候就知道一點也不自主,創業這件事情一點也不美麗。這幾年我已經看到很多創業家回去職場工作,很多想創業的人也必須在某家公司「兼職」領薪水。各位還在領人家薪水的時候真的要抱着感恩的心,因爲當自己成爲老闆的時候纔會知道,能持續不斷地發出薪水其實是一件很難且值得尊敬的事情。

四、過多創業家只會造成產品價格或產業生命週期的崩壞:

根據我人生快四十年的觀察,臺灣太多的新聞臺、學校、政黨、名嘴影響了我們的精神生活品質,所以我常說臺灣如果要進步,先把這些不重要的東西砍掉一半纔有希望,但是這幾年開始,過多的創業家將會變成另外一個影響精神生活品質的原因。

我每次看到用拼布包、手工皁這些產品在鼓勵民衆創業,我就會建議不要再這樣惡搞下去了,臺灣手工皁市場已經被這些單位搞到爛掉。鼓勵創業的時候如果沒鼓勵創新等於把創業家推入紅海市場。創業輔導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我常常收到有人寫信問說「江亙鬆老師您好,我最近失業了,你能不能告訴我適合找什麼產品來創業」,一般這種信我都會回覆說「您好,請你拿三柱香,面向東方誠心祈禱十分鐘之後,看看會不會有人告訴你,如果不會,那我也不知道」。

很多人創業都是在搞不清楚狀況發生的(跟婚姻一樣),尤其是加盟這個模式,因爲簡單、方便,所以臺灣的加盟業都很賺錢,但是加盟者大概沒人賺大錢。越多人或者越簡單可以進入的市場,先天上就已經註定產品價格或產業生命週期崩壞的命運,道理很簡單,就是太多人從事相同的生產,自然會先在價格上競爭。這種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效應就跟臺灣的計程車市場一樣,只不過幾十年前沒工作第一個想到的是開計程車,現在大家書讀多了變得高尚一點,沒工作第一個想到的是創業。

要輔導創業至少也要因人制宜,再笨拙也要懂得多端一些菜色出來,各位可以觀察臺灣創業的大宗在做些什麼?賣衣服、賣飲料、開餐廳、做網頁、做美工,越多客人聚集的地方就越好做生意,但是越多生意人聚集的地方價格一定先崩壞。你會希望有人輔導很多競爭者來跟你搶生意嗎?但是臺灣把創業當做職訓一樣集體訓練,大家都來學一樣的創業技能,需求沒增加、供給有計劃性地增加,這根本就是比共產黨還共產黨的行爲。

以上四點大概可以看出來,現在這些輔導創業的作法比鼓勵大家生小孩的手法還要糟糕,如果要提到創業貸款更是令人吐血。誰最需要錢,不是「想創業的人」,而是「已經窮到負債+想創業的人」,但是一般這種人是借不到錢的。雖然我常常說越窮的人創業越容易成功,但是臺灣這些已經破產又創業成功的創業家,大概沒有一個沒受過現金卡、錢莊的洗禮。所以我還是想呼叫天龍國的領導,如果你們住的樓層沒有比佛祖、上帝之輩還高,希望你們傾聽一下創業家的聲音,創業這件事情不是在精神勝利,創業家在乎的是成功率,當多數人還搞不清楚創業的本質與如何成功的時候,請不要一直鼓勵大家創業,因爲這樣搞下去,幾年之後除了無薪假的員工之外,還會有很多無營收假的老闆出現。

●作者江亙鬆,字C.K.,號上吐下瀉法師(取滿肚子怪東西又喜歡到處散播之意),對於創業、行銷、感情、親子教育等與職場、情場有關係的議題都有興趣。主要工作是一個老婆的先生與四個女兒的父親,副業是在海峽兩岸擔任多家上市公司與中小企業的行銷管理顧問,專門爲企業解決產品賣不好與缺乏行銷創意的問題。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