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酪農場動福條件差 動社估半數以上未達標

臺灣乳牛畜舍環境潮溼髒亂,牛隻瘦可見骨。(臺灣動物社會研究社提供)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估計國內半數以上乳牛場均缺乏適當的動物福利條件。(遊升俯攝)

臺灣每人每年平均食用17公升牛乳,國內酪農業年產值亦高達101億元,但乳牛飼養條件不佳,母牛產後60天即被迫再度配種,飽受懷孕、泌乳雙重壓迫,畜舍潮溼髒亂,均易使牛隻發生乳房炎、蹄病等疾病,進而影響牛乳品質。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今(18)日公佈乳牛痛苦指標,估計國內半數以上乳牛場均缺乏適當的動物福利條件。

目前全臺共有553家酪農場,約11萬頭乳牛,動社近兩年來走訪調查雲林、彰化、屏東、桃園等7個縣市24家乳牛場,發現普遍存在乳牛密集產乳易致病、

人爲干擾致使牛隻緊迫及專業人力設施不足等問題。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表示,乳牛本是溫帶動物,但臺灣85%乳牛業在臺中以南,一年超過10個月溫度高於21度,牧場只能灑水降溫,牛隻備受熱緊迫所苦;且爲使乳牛持續泌乳,母牛產後60天即會被迫再度「人工授精」,乳牛承受懷孕、泌乳雙重體能消耗,產後兩個月罹病率高達75%。

此外,乳牛蹄腿構造適合行走凹凸不平柔軟的草地,但臺灣畜舍多爲平滑水泥地,常引發牛隻蹄病,畜舍潮溼,牛隻滑倒、劈腿也都是常態。

陳玉敏表示,乳房炎、蹄病是乳牛最常見疾病,乳房炎即造成酪農業每年9億元以上的損失,但臺灣乳牛獸醫師僅30位,修蹄師不到20位,專業人力明顯不足。

此外,畜牧場爲方便榨乳,小牛出生即採取母子分離,執行去角、烙印及修蹄等工作均無疼痛舒緩措施,甚至直腸觸診時,有的人還是隨手抓一把牛糞充當潤滑劑就插入牛隻直腸,嚴重影響乳牛身心健康。

陳玉敏說,國內榨乳倚賴人力,故政府試圖引進外勞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但乳牛脹乳時間不一,人工榨乳易造成牛隻緊迫,乳牛業應引進榨乳機器人取代人工榨乳。她指出,國內酪農業僅35%設置電腦監測系統,但其中76.9%是監測發情狀況,疾病警示僅佔38.5%,亦即全臺8成以上牛場無法及時偵測乳牛健康狀況。

動社建議,國內雞、豬飼養均已訂定動物福利指標,農委會也應制定乳牛飼養動物福利規範,鼓勵乳牛業提升飼養環境,政府並應成立第三方研究及監督單位,確保生乳檢驗等資訊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