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5人就有1人超重 醫:肥胖不是懶而是疾病 別一個人孤單「難瘦」

臺灣每5人就有1人超重,臺灣肥胖醫學會呼籲國人,正視肥胖是疾病,求醫不可恥,不用一個人孤單努力,讓醫療專業人士協助,事半功倍。(圖/樑惠明攝)

「少吃多動就會瘦,你就是都不愛運動纔會胖!」這句話許多人都聽過,也可能被自己當成「激勵」他人控制體重話語。因此當改變生活型態後卻依舊過重時,許多人乾脆放棄,放任體重不管。但實際上,雖然飲食和運動的確是維持體態的不二法門,不過肥胖與個人體質,像是基因、荷爾蒙與環境等,更是關聯密切。向專業醫師求助,找出致胖因素更是重點。臺灣肥胖醫學會呼籲,國人應該減少對需要體重管理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家人也可以儘可能陪伴並瞭解過重者核心問題所在,「透過專業醫療協助,找到最適合的減重方式,會比自己控制體重更有效果。」

●臺灣變成胖番薯 每5人就有1人超重

世界肥胖聯盟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估計,在西元2025年前,全球過重或肥胖成人人口會從2014年的20億人增加到27億人。肥胖所延伸的問題範圍與嚴重度在過去數十多年來逐漸攀升。

而在臺灣,108年臺灣國人10大死因中有8項與肥胖相關,研究亦顯示,肥胖患者相較於體重健康者,罹患糖尿病風險超過7倍,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爲一種慢性疾病。以近3年的數據來看,臺灣18歲以上成年人,接近5成處於過重。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楊宜青指出,臺灣的肥胖盛行率突破20%,全臺至少有350萬人有肥胖症困擾,平均每5人就有1人超重。

世界衛生組織早已將肥胖視爲一種慢性疾病,108年臺灣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八項與肥胖相關。(資料來源/臺灣肥胖醫學會提供)

●肥胖是疾病 近7成肥胖者其實希望醫師提供協助卻不敢問

值得注意的是,臺灣肥胖醫學會去年做了一項問卷調查,有8成受訪國人都打算減重,但卻只有22%的民衆曾與醫護討論體重控制。這項調查負責人、臺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張皓翔醫師指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國人普遍認爲體重管理是「自己的事情」,視爲隱私;或是認爲減重諮詢需要可觀的金錢支出,所以只有少數人會諮詢專業醫療人士。

不過也有高達7成的受訪者表示,希望能有醫師協助訂定可以達成的務實減重目標,但卻不好意思提出。調查結果也顯示,絕大多數的醫師認爲病患對體重控制沒有興趣,由此可見醫病間的認知有極大落差。

楊宜青醫師建議,若有專業醫療協助的介入,根據患者的身心狀況根本原因找到最適合的方式,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醫病雙方都可以藉由良好溝通,爲減重展開第一步。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圖左)與臺灣肥胖醫學會攜手呼應今年世界肥胖聯盟「Every Body needs Everybody」的主題,希望減少對需要體重管理者的歧視與污名化。(圖/樑惠明攝)

●過重求醫 掌握診間「停、看、聽」簡單三步驟 醫病溝通好安心

臺灣肥胖醫學會建議,在患者進入診間後,醫護可掌握「停、看、聽」三步驟,開啓體重控制討論話題,支持患者尋求醫療協助;同時民衆也可根據停、看、聽三步驟,瞭解自身體態狀況,快速開啓與醫護的體重控制相關討論。

「停」確認:患者進入診間坐上診療椅之前先停一停,先測量身高體重,確認體位BMI值。

「看」關懷醫護人員看診時發現BMI值超標病患,主動關懷患者的體重控制狀況。

「聽」支持:傾聽患者對於體重控制的想法,對患者嘗試體重控制意願表達支持,開啓醫病溝通、交流體重控制的觀念,協助患者改善生活環境,提高體重控制行動力。

肥胖醫學會呼籲,減重路上,「別再一個人孤單難受也難瘦」。體重管理除了患者積極調整生活習慣外,透過政府建構支持系統資源網絡,更可加入醫療專業人員的主動協助及社會大衆的正向支持,絕對會比自己進行控制體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