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難清零,新冠下一役:決戰「無症狀感染者」

文/彭杏珠

臺灣疫情看似趨緩,卻迎來下一個挑戰,「無症狀感染者」已成防疫死角政府必須加以正視,協助地方儘快找到社區隱形傳播者,否則很難「清零」。

6月的臺灣,疫情終於趨緩,每日確診人數也降至100出頭。不過,大家並沒有鬆懈的本錢,下一波將與「無症狀感染源」決戰。如無法抓出社區的隱形傳播者,將陷入與其他國家一樣,「封城後開啓、開了又封」的惡性循環中。

無症狀感染者,顧名思義就是身體異狀,不會懷疑染疫而去篩檢,還會自然康復核酸檢測(PCR)也檢查不出來,呈陰性(正常)反應。由於不會引起他人警覺,更容易將病毒傳播出去,成爲防疫死角。

今年6月初,高雄市早餐店一家四口確診後,高雄市衛生局調查接觸史,發現與確診者同住一房的媽媽,推斷理應被感染,身體卻很健康,PCR也是陰性。當疫調得知,阿嬤曾在5月10至12日到新北市聚會,其中有人到過萬華,懷疑可能是源頭,最後經「血清抗體檢驗後,發現阿嬤感染超過14天,體內已有抗體,研判是無症狀者將病毒帶回鳳山,傳給同住家人。

其實,去年3月歐美爆發疫情後,就有德國科學家率先證實無症狀是新冠病毒的一大特色。

寧可誤殺,不可錯放一人

臺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同時擁有美國哈佛公衛博士學位的陳宜民,以韓國的報告指出,這是目前樣本數最多(1萬)的研究,有六成是無症狀感染者,年齡分佈呈現微笑曲線,顛覆一般人的認知,無症狀感染者以20歲以下、75歲以上爲最多,40至50歲反而是最低的,女性甚至高過於男性。

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比較新冠跟SARS的最大差異,就在無症狀感染者。SARS病毒破壞肺部組織,發燒兩天後纔會感染,掌握髮燒症狀、快速隔離就能控制。但,新冠確診者初期未發燒時,就有傳播力,防不勝防。

然而,臺灣面對無症狀感染者的挑戰更大。由於指揮中心堅持「有症狀」才篩檢,「無症狀」不篩檢的原則,所以社區到底藏有多少隱形傳播者,無人知曉。

直到華航機師確診、桃園諾富特飯店爆發羣聚案,英國病毒株入侵雙北社區後,外界才驚覺「無症狀」篩檢的重要性。

「防疫寧可誤殺100,不可錯放一人」陳宜民說,指揮中心嚴格限制篩檢條件,讓大家看不到病毒在社區流行的全貌,但這些人也會傳染,所以當英國變異株從桃園傳到雙北後,就產生最壞的結果。

外媒體也紛紛探討臺灣這一波的疫情。《彭博社》5月19日即以「自滿讓新冠病毒侵蝕臺灣唯一防線」爲題分析臺灣最大問題,就是篩檢率過低。「提高檢測量,纔是瞭解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

外媒的分析,對不斷呼籲政府須針對高風險族羣進行「廣篩」「血清抗體」疫調的公衛學者來說,真是情何以堪。去年6月26日,當在臺留學日籍女學生返日確診,掀起外界探討臺灣是否該改採廣篩時,臺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公開建議政府,可採主動精準式的廣篩。

「該提醒、該建議的都說了,國際公衛界都在做的事,指揮中心卻漠視不做,」不具名的學者反問,「歐美每天十幾萬個確診案例是怎麼找出來的,就是靠普篩、廣篩!」

截至目前爲止,全球抓「無症狀」的招數,就是「精準疫調、廣篩」跟「血清抗體檢驗」兩種。

儘快啓動「血清抗體」疫調

雖然臺灣至今還不能做社區血清抗體疫調,但彰化縣的做法值得參考。彰化縣衛生局第一時間透過詳細疫調、查出確診者足跡與接觸者,並擴大匡列篩檢,疫情很快於6月16日趨緩,創下連續四天零確診。累計5月13至6月20日確診數爲252例,完成4萬8472人的篩檢,居家隔離2892人,平均每名確診者匡列居家隔離11人、PCR檢測數達192人。其中有27%確診個案都是在檢疫期間找到。

詹長權說,新冠肺炎若無採取防護措施,一個確診者可能會傳染給4、5人,依照彰化的實務經驗,如其他縣市每個確診者平均匡列居家隔離少於11人,PCR檢測少於192人,表示還有潛在傳播者沒被匡列、沒被篩檢到。彰化縣如此嚴密仔細防疫仍出現零星案例,其他「淺疫調、低篩檢」的縣市更難掌握社區傳播風險,「料敵要從嚴,才能抓到更多漏網之魚。」

無症狀感染者已是防疫最大挑戰,也是地方首長最頭痛的事,窮盡目前的防疫措施:快篩、PCR、民衆自主封城,仍很難找出潛藏個案。公衛學者建議政府透過廣篩找到隱形感染者之餘,要趕緊做血清抗體疫調,加速瞭解雙北社區的傳播程度,纔有科學數據作爲能否解禁的參考。

短時間內,臺灣想達到「清零」幾乎不可能。新竹臺大分院院長餘忠仁認爲,這波疫情有高達五、六成的感染來自家庭羣聚,除持續施打疫苗,得要有長期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的心理準備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7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