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去年IPO是9年最慘 日經:中國促統大力優惠臺商

▲2017年臺灣股市雖然一片榮景,但IPO數量卻不增反減。(示意圖/記者李毓康攝)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2017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企業只有110家,總數比前一年減縮了20家,是9年以來的最低點。與去年全臺景氣上升的狀況相反。《日經新聞》認爲,是因爲中國爲加強兩岸統一速度,向臺灣企業所提出的利多優惠造成,而臺企改赴大陸,也反映了市場對臺灣經濟前景的憂慮。

2017的IPO企業中,在上櫃市場與興櫃市場公開募股的企業共有110家,其中集中市場的新上市企業只有21家,比起前一年共減少了4家。根據市調公司Dealogic的調查顯示,2017年全球股市興榮,光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就高達約1700間,比起前一年增加了45%,是10年以來的最高峰

▼中國鼓勵臺商到中國上市,想借此拉攏兩岸統一。(示意圖)

臺灣的股票市場不例外,在2017年出現睽違27年的榮景。可惜產業空洞化與缺少新舊交替活力,卻意外成爲IPO數量的絆腳石

報導指出,雖然企業們公開發行股票的主要目的是籌募資金,但上市後能提高企業知名度公信力,進而活化公司事業發展。因此面對中國的極力支持,很多臺灣企業已經在排隊等待在中國上市的機會。臺灣官方將面臨有前景的公司因此離開臺灣市場的可能性。據瞭解,鴻海也計劃要將子公司在中國上市,公開發行股票。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最近曾表示,接下來會更積極推動臺商在中國上市,希望臺商企業堅定在大陸發展的信心,繼續爲維護與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新貢獻。報導中也談到,雖然蔡英文政府已經開始培育新創企業的發展,但大多數企業對臺灣市場沒有信心,要拒絕中國的吸引恐怕並非易事。

另外,《安永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查報告:2017年回顧及2018年展望》也可印證臺灣IPO的「慘況」,2017年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大中華區證券交易所IPO數量搶下全球前三;其中,深交所IPO家數達222家奪冠,上交所也有214家居次,港交所以160家排第3。A股IPO單年數量首次突破400家,創歷史新高。

報告指出,臺灣2017年共37家企業上市/上櫃、籌資額爲新臺幣138.01億元,市場缺乏大型企業IPO,不論上市櫃企業家數或籌資金額,都較上年下滑。上市櫃產業也較爲集中於科技業(12家)、工業(9家)及生技醫療業(8家),籌資額則以生技醫療業投資52.21億元最高,科技業32.07億元排名第二。

細部來看,2017年共17家公司掛牌上市,籌資金額新臺幣83.12億元,較2016年減少4家,籌資額減少42.30億元,減幅33.7%。今年上市企業中有8家是KY股公司,籌資金額新臺幣41.46億元,上市籌資公司以泰福-KY的16.56億元居冠

上櫃公司部分,2017年共有20家公司上櫃,與2016年比較減少16家,籌資金額約新臺幣54.89億元,減幅近6成。上櫃公司產業以科技業及生技醫療業爲多;但籌資額續以生技醫療業較強,占上櫃籌資額逾5成。其中生華科籌資14.24億元、亞獅康-KY 9.96億元,分佔籌資金額前二名。上櫃公司以本土企業籌資額居多,超過8成,KY股公司只有一家亞獅康-KY。

根據瞭解,大陸政策推動「新三板」(大陸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公司轉A股上市,去年有18家新三板公司摘牌後成功轉A股,其中包括生產輕型輸送帶的臺企艾艾精工,這也是大陸首家臺商、也是大陸第五家從「新三板」下市再到上海A股首次公開發行的公司。

由於對想在A股上市但還不夠資格的臺商來說,新三板是進入門檻較低的資本市場,也是取得融資壯大企業的管道之一,所以目前在不少臺商都登錄新三板,且費用均由地方政府全額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