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好幸福 這項裝置是全球平均的三倍以上

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進一步分析,目前全臺有32,993臺ATM,數量這麼多與密集的原因,一方面是民衆已習於使用ATM所提供的服務,一方面是國銀大量與超商結合,所以臺數持續增加,所以高出平均3倍以上,另外也與我國六都居住人口不斷增加、便利商店普及有關。

臺灣的行動支付、電子支付(非現金支付)也優於全球。據金管會公佈的2023年衡量結果顯示,我國每十萬人完成423萬9,956筆行動支付交易筆數,高於全球平均的423萬3,047筆。成年人擁有銀行帳戶、使用電子化支付(非現金支付)的比率分別爲92.1%、95.5%,高於全球平均的76.2%、64%;每千成年人壽險保單持有人數爲740人,高於全球平均的683人。胡則華指出,這些數據顯示,我國民衆在取得金融服務上相對便利,金融商品的使用程度也相對較高。

林志吉則指出,行動支付筆數比全球平均高,主要是我國積極推「非現金支付」,而電支使用的比率高,主要與我國在資通訊、智慧手機、固網發展普及都有相關,因此會有比較優異的表現。

胡則華指出,此次衡量指標中有12項全部皆已達成,包含無障礙ATM比率逾95%、實際達成95.06%、提供場外開戶服務的證券經紀商家數比率逾55%、實際達成56.25%、網路投保件數逾400萬件、實際達成621萬件、微型保險累計承保人數逾156萬人、實際172萬人、小額終老保險有效契約件數逾100萬件、實際105萬件、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及住宅地震基本保險有效保單件數均較2022年成長。

另外,對全臺及外島368鄉鎮區市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之覆蓋率達100%、金融知識普及宣導活動逾640場且參與人數逾6.9萬人次(實際11.3萬人次),並已推動於醫療院所候診室播放金融知識宣導影片、針對新住民及女性等族羣辦理金融知識宣導活動逾30場(實際46場)、23家保險公司參與保險區塊鏈服務,以及評議中心年度內已結評議案件於3個月內作成評議決定或結案之比率逾70%、實際81%等。

胡則華指出,在多國語言ATM比率、推動本國銀行設置雙語示範分行、每十萬成年人行動支付交易筆數、每千成年人擁有的數位存款帳戶數,以及網路投保件數等5項衡量指標,2023年均較2022年大幅成長,顯示我國在雙語金融友善服務環境及數位金融服務普及程度持續提升,有利滿足我國各族羣之金融服務需求,展現出普惠金融推動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