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民國粉國旗裝 黃花崗追思烈士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記者林採韻攝)

廣州中國近代革命發源地之一,先賢先烈爲推翻滿清起義,不絕於途。黃花崗埋葬的是三二九之役中,死難的七十二青年烈士,以《與妻訣別書》聞名於世的林覺民先烈,亦爲其中之一。烈士遺骨,由當時革命黨前賢潘達微先生購地收葬,他往生後,亦埋葬於此。黃花崗不只有七十二烈士,同時還有其他跟隨國父革命之烈士墓。

與烈士墓合影留念

七十二烈士墓前,有遊客獻的花束及燒過的香腳,且中共現今似乎相當尊重這段歷史,不只妥善維護環境,許多關於民國的文字與象徵,隨處可見,未曾破壞,呈現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的風貌。中共若能尊重中華民國昔日在大陸的一切,並正視中華民國現今仍存於臺澎金馬的事實,相信更能拉近兩岸人民之間的距離,爭取更多臺灣民心。

來到此地,我拿出準備已久的國旗裝,欲與烈士墓合影留念,相信這是兩岸民國粉,心中期待之一。但爲免觸犯當地禁忌,我主動向一旁管理員詢問此舉是否可行?並表示自己來自臺灣,那管理員先是不置可否,又問有無臺胞證?我拿出來給他看了一下,他比出請便的手勢,繼續忙於勤務。在拍照時,也吸引到一位來自臺灣桃園的觀光客注意,他向我攀談並借了國旗裝,如法炮製,與烈士墓合影。

適逢雙十國慶前夕,除向烈士致敬之外,我同時想起中華民國來臺後的發展,不免有所感嘆,如今中華民國在臺灣的一切,似乎正一點一滴流失當中。而一手創建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退守臺灣後,經歷數十年發展,似乎每況愈下,在價值理念上,不見早年逐鹿中原之志,反期盼長期偏安於此,甚至與綠營拿香跟拜,未能堅持理念,畏畏縮縮。在組職運作上,內部一盤散沙,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黨內高層師心自用,只圖個人大位,不顧大局與基層,令支持者心寒,得票數一再萎縮,真不知先賢先烈之靈作何感想?

也許有人會忌諱接近墳場,但我認爲心存善念、敬意,就沒什麼好擔心。且黃花崗不只是墳場,更是當地人休憩的公園,此處又埋葬爲國族犧牲的前輩,而令身爲後人的我,有機會親近百年前的先賢先烈們,渠等肉體雖死,但精神不朽,永遠活在中華兒女心中。

在臺灣曾聽聞某些大陸寺廟亂像,亦曾聽聞大陸寺廟,不像寺廟,反而如同風景區,進去參拜,要收門票,和臺灣寺廟運作經營不同。兄長在我出發前,曾提醒我攜帶三皈五戒證書,即可免票參觀寺廟。這次來到廣州光孝寺,我確實見到寺門旁,有一售票處,證明大陸寺廟,要收門票不假。但那天售票處公告,今天免票開放,故皈依證,沒派上用場。

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爲漢末三國時代,東吳名士虞翻的故居,一生忠於孫權,但性格直率,常直言諫議,不被孫權及其他文武百官所喜,被貶至嶺南。虞翻逝世後,家人舍宅爲寺。南北朝時代,中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遠從印度來華,曾在此掛單落腳,寺中的洗鉢池,又稱「達摩井」。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在此出家爲僧,一席「風動」、「幡動」及「仁者心動」談話,源自此地。但出發前,我卻將廣州光孝寺與韶關南華寺混淆,前者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出家處,後者則收藏、供奉慧能大師圓寂後的肉身舍利。這次來到光孝寺,才知自己認知錯誤,所以此行未能參拜慧能大師真身,但足已大開眼界。

光孝寺禮佛嘗素菜

我相當喜愛光孝寺建築,頗有唐宋遺風,草木扶疏門口四大天王、彌勒佛、大雄寶殿、伽藍殿,尤其埋藏慧能大師發舍利的「瘞發塔」,無不令我印象深刻。光孝寺同時也是廣東佛教協會現址,聽聞在文革時,此處也曾受到大規模破壞,如今文革已遠,此次前來,復原相當良好,且香火鼎盛,看到不少當地人,上香、誦經及禮佛三拜,除婆婆媽媽外,當中有不少年輕香客,還有義工義賣佛教文物用品,反映大陸宗教發展現況

來此不免上香禮佛,這是我首次在大陸寺廟裡參拜。香是寺方免費提供,且無燒大香或向外地香客,巧立名目化緣募款的陋習。或許現今大陸某些寺廟,確實有其混亂之處,但當中必有察覺不當,意欲積極改善,默默努力進行者,如同星雲大師等高僧大德,早年在臺灣各地奔走下,纔有今日「人間佛教」興盛,這需長期觀察。

另亦推薦他們餐廳素食合菜,不只美味精緻,且秉持佛家惜福精神,不同於一般店家,只顧賺錢營利,希望客人多點菜,卻不管客人吃不吃的完,結果暴殄天物,而是依來客數,建議點多少量。兄長表示光孝寺的素食,以廣州物價而言,可謂物美價廉,粵菜真的很對我的味,兄弟倆享用美好的午齋。

曾聽兄長提起廣州有座名爲「懷聖寺」的伊斯蘭教清真寺建築造型爲罕見的中國宮廷式建築,外觀猶如寺廟,異於世人印象中、常見的圓頂尖塔的阿拉伯風格,這引起我的好奇心,百聞不如一見,真想見見它的廬山真面目。

中國風千年清真寺

「懷聖寺」雖爲中國宮廷式建築,但它不是佛寺,亦非宮廟,而是全中國大陸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起源於唐代,由當時從阿拉伯世界來華的穆斯林所建,目前主體建築,則追至清代。一旁的「喚拜樓」,猶如海邊的燈塔,故廣州人亦稱「光塔」或「番塔」,且在古代,它確實有燈塔功能,用來引導夜間珠江航行的船隻。取名「懷聖」,則是爲了緬懷伊斯蘭教最後、最偉大的先知穆罕默德。

它是我在大陸,看到的第一座清真寺,也是首次看到中國風清真寺,和一般印象中的阿拉伯風格清真寺,不太一樣。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外清真寺,可接受非穆斯林的觀光客參觀,但懷聖寺僅接受中外穆斯林到訪,觀光客只能站在門庭,由外向內瞻仰,這在出發前就已得知,所以我們也沒進去。而門口那位回族長者,並未對我們不太友善,也同意我們稍作停留拍照。離去前,還告訴我們這清真寺有一千多年曆史。

這裡很多留着大鬍子,貌似中東、南亞人士,其中有個大鬍子誤認爲我們爲穆斯林,和我們道「塞倆目」,我與兄長感到有些尷尬,不知如何迴應與解釋,只好微笑以對。寺外周邊有維吾爾、回人開的清真餐廳,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烤饢」,以前只在「大陸尋奇」節目看過,買了嚐嚐,口感紮實,很有飽足感,但真的很乾。後來聽別人言道,才知「烤饢」要配菜或湯來吃,否則猶如只吃白飯不吃菜。我也是首次看到維吾爾人,他們輪廓很深,有個維吾爾老伯在寺門口擺攤賣乾果,令我感覺似乎來到西域,同時遙想海上絲路盛況。

(《憶廣州漫遊之所見所聞》之二)

劉漢祥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