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去對岸不容易搞大」 他:都是小打小鬧

臺灣年輕人示意圖,與新聞內容無關 。(圖/本報資料照)

記者徐珍翔臺北報導

長居中國大陸逾20年的王翔化名)表示,對岸市場規模遠大於臺灣,是很多人無法想像的,即便產品再爛,只要能賣到一定數量,都是一塊誘人大餅,「臺灣人心態去那邊不容易搞大,用當地話來講都是『小打小鬧』,被認爲是海島國家思想。」

王翔曾在中國大陸幫地方政府招商,在短短4年內便成功引資1.2億美元,如今雖已回到臺灣,卻始終看好對岸的市場規模。受訪時,他談到自己這些年來的觀察,直言臺灣市場已相對成熟,大企業幾乎都已佔滿山頭,導致年輕人就算想創業也看不到太大機會,最後只好找份穩定工作溫飽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至今仍保留競爭制度大學錄取率還不到20%,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上千萬的菁英社會打拼,多數人會先進入大企業學習,等到摸清楚一家公司的組織架構運作模式,並累積到一定人脈後,就跳出來創業,「因爲他們的機會比臺灣人多很多,所以他們願意。」

「還有個很可怕的現象,是臺灣人比較沒辦法想像的。」王翔說,中國大陸的市場規模其實超乎不少人想像,而大陸人從小生長在當地,做事時,自然會用「全中國」去設想,無論格局、想法都與臺灣人不同,「就算賣的東西再爛,只要一放量,都是一塊很大的市場。」

「他們看自己的國家常常是,只要每個省開1家店,做成功就有33家,若1省可以開到10家店,全國就330家店。」相較之下,他認爲,以臺灣人的心態去對岸經商,並不容易搞大,多半過於保守,用當地話來講都是「小打小鬧」,常被認爲是海島國家的思想。

至於年輕人究竟該不該去大陸打拼?王翔認爲,臺灣市場正慢慢萎縮,即使東南亞市場開始有些人力需求,不過,語言門檻仍是一關,相較之下,對岸市場進入門檻低,加上政府有意操作,開放更優渥的條件吸引人才,臺灣菁英過去多半可獲得配房配車待遇,「我們回到現實面,要取得這些條件,對岸機會還是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