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和大陸同學介紹我的家——臺北(上)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印象中在我念小學的時侯,老師在「社會課」的課堂上和我們說,臺北是臺灣的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同學們的家。那時候的我對這句話基本上沒有什麼感觸,在我心中,所謂的「家」並沒有一個「集合」的概念,我所認知的家,不過就是一個有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以及一個老愛跟我吵嘴的妹妹的家。(哈哈,不得不說我還是個好哥哥!)

但我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那個老師來說,可能他更多的是在向我們傳達臺北是一個值得我們驕傲的地方,是一個經歷了臺灣經濟高速增長的歷史見證人。回想一下,這種想法也不是不無可能,畢竟對於我們的父執輩來說,他們剛經歷了最近的一輪臺灣經濟奇蹟,那一波奇蹟將臺灣推上了世界舞臺,成爲亞洲四小龍。也就是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我所受到的教育都讓我無形中形成一種期待,作爲臺灣最繁榮的國際化都市,臺北會是多麼的高大上。

然而,事實就是,對於所謂的經濟爆發式增長,到我這代已經沒有太多感受了。臺北,從我還在念小學開始,到我念了研究所,仍然是我熟悉的舊模樣,就是有種「你無意間在路上遇到了久不見面的老朋友卻仍然能認出他來」的那種感覺。坦白說,有時我挺好奇的,每當身邊的大陸同學提起家鄉經歷的鉅變時,我無時無刻不在幻想着那種感覺。「你們知道嗎?我以前唸的那所高中,現在對面建了一排寫字樓。以前那些老店小吃攤都不見了。」大概就是另一種當你在路上遇見以前一個熟悉的高中女同學,然而這次是對方先認出你,因爲她已經被所謂「女大十八變」給弄得「不成你能所認出的人形」!哈哈哈。

所以,每當我回憶起那句話時,我腦海中「大寫並加粗」的只有「家」這個字。更正確來說,應該是「我的家」三個字,這當中包含強烈的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經歷過一種感受,當你徹底的戀上一座城市之後,到了其他城市,總會在某時某刻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當你在某天因爲前一晚的繁瑣而睡到中午時,一睜開眼,你就知道自己打從心裡不屬於這裡。你甚至可以感受到空氣裡每一寸溫度、溼度或是PM2.5,都和你的家鄉不同。更甚者,你會開始厭煩鄰居的交流聲,即便以前你在老家時總覺得樓下那對老夫妻的鬥嘴很可愛。這大概就是那種:「自從你的出現,全世界的人都變成將就」的感覺。

一晃眼,我上大學了。我所聽到的老師們對於臺北的介紹詞已然不同。在一堂課上,老師說:「走了那麼多地方,還是覺得臺北最好。」是的吧。是的嗎?

臺北,我想對大陸同學來說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我曾經和一位大陸朋友聊過臺北,因爲他的畢業旅行是和同學一起來臺北玩,之後工作又有一段時間外派來臺北,前後總共和臺北邂逅了兩週,真是一段美麗的豔遇,哈哈。他說他覺得臺北挺「洋氣」的,感覺空氣裡的氛圍和內地大多數城市不一樣。我又曾經和另一位來過臺北自由行的同學聊過,他說臺北感覺比他想像中還老舊一些,步調也沒有那麼快。其實,他們倆說的都對。臺北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每個人來到這裡都會帶走不同的感受。(p.s.也有來這裡帶走男票的,咳咳)

然而,每當還沒去過臺北的同學和我問起臺北的一切時,說實話腦袋裡的碰撞遠比我嘴上所能吐出的多得多!所以,這次我決定就簡單的給臺北來個簡介吧。雖然我的文筆「不咋地」,畢竟當年考學測(臺灣版之大陸高考)時,我的國文好像也只在均標之上,換句話說就是你們看到的這篇文章,是由一位國文水平差不多就在臺灣人平均水平上面「一丟丟」的人所寫的。還請各位看官們別嫌棄,哈哈。

一切從臺北捷運開始。

應該很多同學對於臺北整體樣貌不熟悉,腦子裡唯一能想到的就是臺北101吧!所以我決定透過臺北的捷運,也就是臺北地鐵網絡開始聊起。

上圖是臺北捷運的一部分截圖,這張圖的上下左右剛好代表四個方位,北、南、西、東。我們首先沿着紅線走,圖的最上方有一站,叫做「士林」。沒錯,那就是鼎鼎有名的士林夜市所在地。如果你沿着士林站一路往北走,就差不多能看見一個名爲「陽明山」的另一個著名景點。總之,基本上你隨手撿一本旅遊書,或是呼喚一下「度娘」(大陸搜索引擎「百度」),絕對都能在前面幾個pages就跳出這兩個傳說中必朝聖的景點。然而身爲一個地道的臺北人,其實我也說不來這兩個地方真正好玩之處,站在關鍵字搜尋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詞背後的項目組絕對都是成功的團隊在操作!

哈哈。

我們繼續沿着紅線走,但這次我們往南。你會在圖的中央發現一個名爲「臺北車站」的地方。臺北車站周邊可以說是早期臺北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之一,是個非常有歷史感的車站。大家有興趣可以聽一首歌,叫作「向前走」。裡頭的MV就是以臺北車站作爲背景。這首歌是一部經典之作,它唱出了早期臺灣「北漂族」的心聲。以前的臺北,不知道承載着多少年輕人的夢想。詳情可在搜尋引擎中輸入:「《寶島歌舞》第一彈,臺北車站『向前走』」。再次呼喚度娘。

最有年代感的車站,沒有之一。

作爲臺北的第一大車站,我覺得它的地位(或說適合它的形容詞)應該是「最有年代感之沒有之一」的車站。臺北車站歷經過多次的變遷,它的前身走過了清朝與日治時期,最後纔是現在所看到的模樣。跟它比歷史感,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哈哈。說實在的,我去過許多國際級大車站,包括上海的高鐵站、杭州東站、深圳北站。臺北車站確實沒有它們高大上;開玩笑,人家光高鐵就好幾個站臺,密密麻麻的根本分不清楚;但臺北車站更多的是傳達出年代感,一種經過歲月積澱的厚實感,當你站在火車月臺上時,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前,可能也有一位和你相同年紀的學生,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穿着「喇叭褲」,一頭八零(這裡指民國年)年代的髮型,準備返回老家。

另外,我非常喜歡臺北車站的大廳,由黑白格子相間組成的。每逢聖誕節時,站廳就的聖誕樹以及席地而坐的旅客們。我喜歡這種開放式空間,簡單輕鬆又幹淨。臺北車站就是一個這樣簡單的存在,默默的陪着往來於臺北的旅客們。(阿涵/臺北)(未完,待續)

(本文來源:「兩岸青年」公衆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