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廬山戀之國共爲何不能再攜手

電影《廬山戀》。(取自維基百科)

最近因疫情之故,平時放假在家也沒往外跑,於是看電影就成爲筆者最喜歡的一種消遣娛樂,上週在愛奇藝看電影時,發現電腦的一隅忽然跳出關於《廬山戀》的廣告。《廬山戀》在1980年的上海電影院首映,那時候電影院的門票一張才0.25元錢,但就是這樣的零頭小額,竟能在一週內讓售票額達到超過一億元人民幣的票房收入,實在難以想像在當時中國爲數不多的電影院門口,需要排多長的隊、多久的時間才能買到一張《廬山戀》的門票。

有趣的是,至今在被列爲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的江西廬山風景區裡,還有一個電影院叫廬山戀電影院,它是一棟建於1897年的古老建築,曾經是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禮拜堂,後來才被改爲電影院之用,且這個電影院從以前到現在就只播放《廬山戀》。2002年,廬山戀電影院接受了英國金氏世界紀錄總部所授予的頭銜——「首輪電影時間最長的電影院」,並同時創造了「放映場次最多」、「用壞拷貝最多」、「單片放映時間最長」等多項世界紀錄,每位遊客來到這裡觀影,都能得到一張「您是第xxx位吉尼斯紀錄創造者」的紀念門票,十分有意思,非常值得來大陸江西遊玩的朋友們一看。

雖然這部電影是筆者到大陸求學時,最早觀看的幾部電影之一,但既然廣告都打得這麼響亮了,豈有不能再看的道理,所以又把這部電影重新「溫習」了一遍,也有不少反思,便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和兩岸的朋友們多做交流。

1949年,內戰的局勢基本已定,國民黨大部隊不得不撤退臺灣,兩岸開啓漫長的劃海分治局面,但不少國民黨軍官如:李宗仁和曾鴻圖等人,並沒有選擇跟隨蔣委員長到臺灣,反而決意離開國民黨到美國開啓新生活。或許,這些軍官和蔣委員長之間本身就存在諸多的芥蒂與齟齬,所以道不同不相爲謀,大家就此分道揚鑣,但這已是後話,真實原因是什麼?只有當時親歷其中的人們才知道。而《廬山戀》此部文藝愛情電影的女主角——周筠,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背景下,出生於一個僑居美國的國民黨將軍之家。

爲強化美國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並培養抗衡蘇聯有力的親美勢力,美國政府和聯合國委員們決意於1971年讓對岸的新中國加入聯合國;隨後,美國政府又於1972年和對岸的新中國建交。雖然,在當時臺灣人的眼中,這無異於是一種被美國人拋棄的行爲,許多百姓甚至爲此走上街頭、遊行抗議以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但不得不說,也因爲世界局勢如此變動,讓當時的臺灣高層意識到反攻大陸的可能性已然消逝,兩岸的發展態勢也開始由零和的武力抗爭逐漸走向對等談判。而新中國和美國建交後,雙方的關係逐漸緩和,即便那時候兩岸還沒完成小三通,但住在美國的那些國民黨將軍和其家眷們,都能從美國入境大陸。

周筠在四人幫被打倒後的第一個秋天,從美國回到大陸旅遊,這裡有諸多的歷史故事和秀麗山水,詩仙李白到此遊覽,留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句。詩詞老嫗能解的白居易也在這裡蓋了草堂,這裡是國共內戰時期,馬歇爾調停計劃的一處談判地,也是蔣委員長和宋美齡的一棟別館所在地。這裡的每個美景和歷史都讓第一次赴陸觀光的周筠備感新奇,在廬山南麓枕流橋畔的枕流石上,她巧遇了男主角耿樺。男主角的父親因當時四人幫的肆虐而遭批鬥和撻伐,於是男主角決定陪重病纏身的母親來廬山養病,並躲避當時共產黨之間的權力爭鬥。兩人在相識後,一同學習英文、一同遊覽廬山,兩人很快地墜入愛河並訂下婚期。耿樺和周筠立刻回去徵求父親的意見,但在看到耿樺一家人的合影後,周筠的父親認出耿樺的父親就是當年投靠共產黨,與其在戰場上廝殺的老對手,於是斷然拒絕了這場被其視之爲鬧劇的婚事。但經過一番波折,兩位老將軍最終放下了對彼此的成見,決定在廬山相會,他們從冤家變成親家。周筠和耿樺更是歡天喜地,成爲一對郎才女貌的夫妻。

再次看完這部電影后,筆者心中不禁有些感慨,現在島內的政治氛圍甚是怪誕,只要哪個政治人物一提到共產黨,其他黨派的代表人物就會馬上豎起警覺,仔細聆聽他對共產黨褒貶的言辭,如果是正面的,就給他安上通共、聯共、親共、舔共的名稱,然後自己還要退避三舍,避免和他有過多交流,影響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如果是負面的,那麼就立馬加入陣營,不管你藍我綠,抑或你白我黃,大家一同口誅筆伐。

就連曾經和共產黨有兩次合作經驗的國民黨,現在也不敢和共產黨走得太近,就怕自己輸掉選戰,曾經一同北伐、一同抗日的輝煌,變得不敢提起,試問,聯俄容共不也是當時國父孫中山先生所提出的嗎?不只是國民黨,民進黨抑或是其他大小政黨也能和共產黨合作啊!只要能夠讓臺灣的經濟、科技、民生變得更好,那麼何樂而不爲?如果共產黨真如吃人的老虎這麼可怕,爲什麼對岸現在能夠擁有今天的發展?爲什麼對岸的百姓並不討厭自己的執政者?或許這纔是我們應該反思的地方。(小王子奧特曼/北大臺生)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