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在大陸的臺灣人,如何兩面討好?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近年我們臺灣圈子常感慨「臺灣藝人在大陸發展,太難了」。但這題目其實非常廣。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不是所有臺灣北漂都跟我一樣愛糾結兩岸問題,也不是所有臺灣藝人都會面對這種兩岸政治僵局下的尷尬處境。

那些想「兩面討好」的臺灣人

大家都知道近年的臺灣沒有出產新生代明星,爆火了一個許光漢還跑大陸演戲,臺灣多少有些「叫得出名字的藝人都去大陸了」的落寞。與此同時,許多youtuber(視頻主、網紅)取代了藝人受到小年輕追捧,甚至他們的流量比許多明星都大。臺灣已經過了盛產明星的年代,來到了以千百種網紅爲主的「市場小衆化」。

在此情況下臺灣藝人分成幾類,其一是自己太小衆,也沒想着往對岸發展,乾脆以許多諷刺中國的話號召粉絲,這類明星大概就是「大家多少都聽過,沒有什麼作品,倒也能因爲罵中國上上新聞,流量也不大」的那種;其二是像歐陽娜娜那樣立場非常明確者。在臺灣親中反中,都是市場。

但去除這些比較獨特的案例,多數的藝人(我們叫得出名字的、或是在大陸網劇上常看到的臺灣小牌藝人),有臉書有IG有微博,都是不想得罪自家同胞並想在大陸尋求市場的。說直白點就是「兩面都想討好」的臺灣人,比如小S,也比如在這裡打工的多數臺灣人民。

在這一點上,我雖然不如小S那樣貌美如花、住豪宅帝寶,但我倆還是有千分之一相似的。彼時小S在大陸是毒在臺灣是統,對於自己到底是親中還是反中大概也錯亂,而我融入北京後立場也錯亂了無數次。

比如以前浪跡酒吧,在三里屯常與老外們瞎混。每當我一說自己是「生活在北京、政治新聞編輯、臺灣人」,往往獲得外國朋友的興奮好奇。有些西方小年輕是中國通,嫺熟使用抖音,還會逼你關注他的抖音號並給出意見;有些則是《紐約時報》專業讀者,會以「你有危險嗎」爲第一個問題,然後帶着嚴肅認真的神情審視你回答的一字一句。

與某些老外交往有一點最讓我煩悶。若你批評大陸對耽美劇的審覈,批評近年影視劇中同性題材遭到刪減,他便會對你投以「你不愧是臺灣人,是自由世界的一分子」之讚許;若你今天肯定大陸政府的某些政績,對方會立即諷刺幾句,大有「哎喲你這臺灣人怎麼認可共產黨」之嗚呼哀哉。

細數過往,被認爲是「民主盟友」和「共產五毛」的次數不分伯仲。今朝視你爲盟友、日後因爲意見相左質疑你立場的,還常常是同一個人。

部分大陸朋友也有這種小毛病。比如若罵蔡英文不妥善處理兩岸關係,實在危險,大陸朋友會立刻把我視爲盟友;反之如果透露出對蔡政府某項政績的認可,前幾天還視你爲隊友的人眉毛就挑起來了,「哎喲你立場有問題啊」。

「兩面討好」和「雙面人」僅一線之隔

看到這裡有大陸朋友會舉手,「喜歡臺灣也希望融入大陸,兩面討好,這是人之常情。這種的我們不討厭,我們氣的是兩面三刀的雙面人。」

但是親愛的朋友們,許多事情原本都是「正常現象」,但只要經由少數人刻意操作,就會立刻變異。

比如,臺灣政治人物常愛說的「臺灣意識」。

臺灣人的「大中國情感」一代比一代淡,是避無可避的正常現象。若無比較獨特的經歷,或是對兩岸歷史認真鑽研,兩岸分隔多年,臺灣年輕人從小到大的生活記憶,與對岸就有很大區隔。

論道理,年輕人越來越對「大中國情懷」感到淡漠是尋常,臺灣與中國大陸在文化、歷史上有深刻連結也是現實。臺灣社會不斷尋求發揚本土文化,本也是正常的情緒。

臺灣意識,在過去除了強調臺灣本土文化之外,還有去殖民化。但是逐漸逐漸,臺灣意識、認同臺灣本土這種「正常現象」就必須是「偏毒/抗中/親日」,這被少數人操作爲一種新常態,搞得對岸朋友如今一聽到「臺灣意識」四個字就挑眉。

與之對應,爲了凸顯臺灣意識,原本臺灣對於「中國」,依照個人背景不同可以有不同認知,而今只有一個認知是「能大聲說出口的」。你往往需要回過頭去看才驚覺:奇怪,以前許多正常情況,怎麼現在變調了?

再比如,「臺灣年輕一代看中國」這回事。

以前我寫過一篇文章《抖音一代看中國》。臺灣更年輕一代對「中國」有令人驚訝的包容力。比如使用小紅書、用簡體字、熟悉大陸用語、爲了肖戰連解放軍獻禮劇都含淚觀看,更別提去大陸讀書生活這種尋常事。

但是,一旦碰上立場不太一樣,或對方意見自己並不認可的時候,立刻會將這些東西轉化爲武器攻擊。就拿寫簡體字爲例,我看過太多臺灣年輕人用簡體字留言,結果之前某位在大陸發展的臺灣明星在臉書寫簡體字,新聞、網路論壇立刻羣起而攻之——早知道你立場有問題,看看看,寫簡體字!

從臺灣看大陸,今天台灣人可以在大陸社交平臺上「根源臺灣、瞭解對岸、促進交流」,但從只想被兩岸讀者都理解的「兩面討好」,到被解讀爲「雙面人」,就差一線之隔。

但凡碰上一點點不政治正確的風波,這些正常都會變異,過去所有「臺灣人這樣想很正常」的人之常情都會成爲雙面人的證據——對明星如是,對發表過些許意見的老百姓也如是。去年一位臺灣朋友考慮開公衆號時,這是我給他的原話。

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臺灣藝人被這樣審視是應當」

迴歸到題目本身,這篇文章寫到結尾難以收場。因爲這種現象不會好轉,甚至隨着臺灣選舉的到來會更激化兩岸矛盾。說穿了,解方就是「不喜歡這裡、待不慣,那就回臺灣」,還有「怕出現萬一,就少發表意見,專心賺錢就是」這兩條路。

而且碰到這類問題的不就是那些月入千萬的藝人嘛!他們被這樣子審覈是高薪的代價!我抱持這種想法也很長一段時間。但是政治氛圍就是種神奇的物質,今天是演藝圈,而後會是教育圈,再來也會是其他圈子。近年身邊聽聞有臺灣打工人被莫名檢舉爲「臺毒」的也不止一起。

碰過很多對大陸親近的臺灣朋友都認爲現在「過了」,但也沒人想說,就是安安靜靜過自己日子,就算髮言也大多符合政治正確,實在無奈就私下跟同溫層感嘆一下。

其實直到現在,我對於自己在寫這種政治文章都感到挺尷尬的,特別是當面對臺灣朋友的時候。去年有一個非常神奇的緣分,我個人的臉書已經註銷很久,結果有一個認識很久、但沒約過幾次飯的臺灣朋友不知道透過什麼門路加了我微信。某次她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跑來問我:印象中你以前不是這種愛評論的人啊,怎麼現在走上了這條路?

對啊怎麼就走上了呢!大學畢業都沒想過自己走到這方向,但是這條路目前走得還有點成就感,甚至還有越來越多大陸朋友會希望我「忠實反饋意見」(曾有一位對臺的友人直言:雪筠同學知識儲備不夠,但勝在不論對誰都會說點實話!)既然如此,就算看着不舒服,也得寫下一點什麼。

去年我找過一次工作,那時我這個年過三十、沒有結婚生子的北漂女性,甚至在履歷表上附註「我是同性戀,不會去結婚生子」。在臺北,年過四十不婚不生的單身人士太多了,根本就不是問題,許多企業連問都不會問,這種問題也被視爲侵犯隱私。當我跟臺灣朋友講這段故事時,他們都會覺得「天哪還真沒臺灣『先進』」,但當我跟他們講我大陸男同事每天下班都奔回家煮飯洗衣、人人懼內時,他們又會改觀。

直到現在我還不遺餘力在跟人科普北京醫保和臺灣健保之使用心得,樂此不疲。其實兩岸溝通就是這樣。不斷自我推翻,從更多面向去認識對方。許多事情溝通起來費勁,唯願這些「費勁」,可以被越來越多人看到。(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