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研究集刊》兩岸話語權 誰構建、誰創新(李鵬、楊廣霞)

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話語是一種權力,兩岸任一方都想掌握這種權力。(圖/達志影像)

原題: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創新———以廈門大學師生臺灣研究成果爲例

摘要:面對日益複雜嚴峻的臺海局勢 我們亟須以習近平總書記對臺重要論述爲指導,構建和創新「以我爲主、對我有利、爲我所用」的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必須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話語壟斷」和「話語霸權」,揭露臺灣當局的「話語扭曲」和「話語抹黑」體現新時代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應該具有時代性、政策性、理論性、開放性包容性特點,進行包括追求國家統一正當性、遏制「臺獨」分裂必要性、延續和平發展重要性、深化融合發展必然性、反對外部干涉合理性等內容的話語構建。

新時代兩岸關係話語體系建設路徑,至少包括兩岸關係的理論體系學科體系和傳播體系三個子系統的建設,廈門大學師生的臺灣研究成果爲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建設作出了積極努力,本文以他們的部分研究成果爲例加以闡述,以紀念廈門大學百年校慶

廈門大學的臺灣研究在全國高校機構成立最早、學科設置最全、團隊規模最大、學術成果最爲豐碩,廈大師生多年來在探索具有廈大特色的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有益的探索,在廈門大學百年校慶之際,本文將以廈門大學師生的部分臺灣研究學術成果爲例,闡述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與創新問題

一、構建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意義

當前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輿論宣傳領域,話語體系的建設越來越引起重視,「話語」,本來是語言學和文藝學中的概念,但在現實的政治社會中,「話語」往往與「權力」結合在一起,被認爲是「權力」的表現形式,從而出現了「話語權」 的概念。

蜜雪兒 福柯在《話語的秩序》演講中提出話語權力的概念,認爲「話語即權力」 ,話語不僅是思維符號和交際工具,更是權力的載體,人們通過話語賦予自己權力,學術話語同樣也是一種「權力」,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話語體系和話語權的構建 就是要從學術的角度提出一種理論詮釋,爲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政策應用提供智力和輿論支持,與政治話語或政策話語不同的是,學術話語更有高度和深度,說服力、傳播力和穿透力更強。

復旦大學何愛國教授認爲,學術話語體系是學術體系(知識體系)與話語體系的融合,學術是內涵、話語是表達,二者融爲一體。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術話語體系繼承性、主體性、偏好性、侷限性更強。從功能上說,學術話語體系至少要發揮研究、詮釋、交流、傳播等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後,學術話語特別要能夠講好中國故事,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但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學術話語缺失限制了上述功能的發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在解讀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上,我們應該最有發言權,但實際上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

在當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中,構建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同樣重要,既然話語是一種權力,那麼在解決臺灣問題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過程中,我們就必須掌握這種權力,展現這種權力,運用這種權力,一旦形成這樣的話語體系,其影響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也會外溢到兩岸關係的各個面向。

學者認爲,在臺海局勢中,話語和話語權是構成兩岸關係基本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關係中話語權就是一種「軟實力」,它通過對兩岸關係基本秩序進行意義和觀念上的建構和傳播,建立起兩岸關係和臺海局勢基本結構的觀念系統,並據此對未來的兩岸關係發展施加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話語體系的基礎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包括硬實力、軟實力和巧實力,在兩岸綜合實力對比的差距越來越大,大陸越來越多省份的GDP總量超越臺灣的時候,大陸理應也能夠將這種硬實力的差距,通過話語體系的構建,展現爲軟實力的影響和巧實力的運用。

誠如海協會會長張志軍所言,我們取得的發展進步,都將提升國家捍衛主權安全、遏制「臺獨」分裂活動、抵禦外來干預、推進祖國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的綜合實力,並可通過正確的政策措施轉化爲對臺灣社會和對兩岸關係走向的影響力和塑造力。涉臺研究學者無論在理論建構還是政策研究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基礎,理應努力構建出一種「以我爲主、爲我所用、對我有利」的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以適應新時代兩岸關係新變局。

過去數十年來 大陸涉臺研究學者已經爲建構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很多成績,但不得不說,一段時間以來,兩岸關係的學術話語體系受到西方學說理論影響,受到臺灣方面政治概念和學術觀點影響的情況並不少見。臺灣方面過去幾十年爲兩岸關係設置的種種「話語陷阱」在今天依然有一定影響,我們目前的話語體系中「被建構」「被塑造」「被影響」的現象依然存在,兩岸關係研究中的很多概念都是臺灣方面首先提出,如「分裂國家模式」「分裂分治」「政治實體」「治權」等概念,時不時造成一些人對臺灣問題產生錯誤理解,而且,臺灣方面經常利用所謂「科學、客觀、中立」的民意調查來「宣示」民意,也是企圖打着「學術」的名義來掌握民意的話語權。

劉國深教授早就觀察到,臺灣的民意調查中「中國」「臺灣」「中國人」「臺灣人」「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政府」「政權」「主權」「治權」「代表權」甚至「統一」「獨立」等概念早已偏狹化,在特定的話語系統─知識系統─政治亞文化環境下,在臺灣進行「中國人」還是「臺灣人」的認同民調,基本上是一種先有結論後有調查的「政治忽悠」或偷換概念後的政治算術。 此外,臺灣當局在西方「話語霸權」庇護下對大陸對臺方針政策進行的「話語扭曲」「話語抹黑」,蔡英文當局對「九二共識」的扭曲、對「一國兩制」的攻擊、對「維持現狀」的狡辯、對「民主自由」的操弄等等,都影響到大陸的政治和學術話語在島內和國際社會的理性討論和有效傳播。

因此,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和創新,必須思考如何打破西方的「話語壟斷」和「話語霸權」,揭露臺灣當局的「話語扭曲」和「話語抹黑」,並能夠真正體現新時代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種話語體系的構建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有助於促進大陸涉臺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更上一個新臺階,能夠激勵大陸涉臺學者提出有創新、有特色的理論體系,和概念框架,並擴大其學術影響。二是能夠顯著提升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和涉臺研究成果在大陸內部、島內和國際社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三是可以用來抵禦對大陸對臺方針政策的負面解讀和惡意攻擊,增進臺灣民衆的瞭解和認同,同時有效應對外部干涉和壓力爲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保駕護航。

二、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特點與內容

20世紀80年代以來,祖國大陸的涉臺研究學者就一直致力於兩岸關係的研究,產生了不少非常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大陸自身的學術話語體系,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需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繼承性發展和創新性突破,它要求我們對過去的話語體系進行批判性反思、創造性繼承、建設性提升和創新性超越,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要有新特點,筆者認爲至少需要體現時代性、政策性、理論性、開放性、包容性等特點。

一般來說,話語體系建構是一個主動爭取的過程,它包含兩個面向:主動發聲和積極迴應,它既要能夠「打開天窗說亮話」,發揮鬥爭精神,敢於鬥爭,又要能夠「潤物細無聲」,注重策略方法講求鬥爭藝術,這就需要在構建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有清晰的問題意識,要針對過去數十年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結構性難題進行再梳理、再思考、再研究、再建構。

廈門大學的涉臺研究學者近年來在理論建構、政策建言、輿論引導、學術交流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對構建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廈大師生涉臺研究的很多學術研究成果,已經並正在充實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內容,以下將選取廈大師生的部分成果簡單闡述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應該涉及的內容。

1.追求國家統一正當性的話語建構,習近平總書記表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是70載兩岸關係發展歷程的歷史定論,也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必須告訴世人中國追求國家統一是正義的事業,講清楚爲什麼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和民心所向,說明白新時代推進祖國統一與過去有什麼不同,這就要在當前形勢下對統一的概念、統一的性質、統一的內涵、統一的形式、統一的進程、統一的影響等作出清晰的界定和說明。

因此,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學術話語應該進一步明確「中國統一的邏輯起點是一個國家,兩岸之間的統一是國家內部的政權統一,而非兩個國家之間的主權、領土和人民合一」「無論從理論還是從政治實踐來看,海峽兩岸同屬一箇中國是當前的政治和法理存量,兩岸之間的統一不是領土主權再造,而是在兩岸同屬一個國家的政治和法理實存框架下,兩個對立中的政權如何結束政治對立的問題 」。

2.遏制「臺獨」分裂必要性的話語建構,「臺獨」分裂活動是臺海地區和平穩定的最大威脅,大陸多次強調「臺獨就意味着戰爭」,但由於臺灣當局和島內分裂勢力不斷掩藏「臺獨」意圖、調整「臺獨」策略、轉換「臺獨」手法,使得一些人對「臺獨」產生了錯誤認識,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必須有利於揭露和遏制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要看到隨着中國大陸綜合實力的快速增強「臺獨」的前景越來越黯淡,但不能因此認爲「臺獨」在島內沒有市場。

對於民進黨和「臺獨」勢力發明的各種「臺獨名詞」,話語體系中也要予以駁斥和批判,比如要對所謂的「天然獨」進行揭露和批判,認識到「民進黨的『臺獨』色彩是一種十足的『加工獨』,是在特殊政治時空環境下被塑造出來的政治產品」。對於「臺獨」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話語體系中更要講清楚說明白,對於「臺獨」冒險和挑釁活動,大陸不是不敢打、不會打,而是不想打,「解放軍有絕對的意志、絕對的把握,乾淨俐落消滅一切『臺獨』,臺灣能不能打下來始終就是個僞命題,對解放軍而言,從來沒有能否打下來的問題,只有代價問題」。

3.延續和平發展重要性的話語建構 民進黨當局上臺後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勢頭受到了負面衝擊和影響,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需要講清楚延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揭示新時代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內涵,要講清楚「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在交流中擴大共同利益、增強精神紐帶、融洽彼此感情,有利於兩岸雙方增進互信、良性互動、協商解決問題」。

4.深化融合發展必然性的話語建構,融合發展是兩岸交流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也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劉國深教授認爲,兩岸融合發展是新時代兩岸關係的新政治話語,蘊含着大陸方面在國家統一領域中的認知體系和治理體系的創新。王華教授認爲,「融合」一詞所體現的語義變化,恰恰反映新時期大陸對臺方略的調整方向,即更爲強調操作層面的柔性與動力層面的基礎性,但實質上卻會比制度化一體化的作用效果更加深入和系統。

有學者表示,兩岸融合的總體目標是「形成在羣體、社會、民族、國家認同上一致的兩岸族羣」,並不追求「一種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完全替代」,可以包括「擴充型融合」「疊加型融合」「替代型融合」「互補型融合」等,要清楚表明兩岸要融合發展,要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融合與一體化發展格局,需要兩岸相互開放,相互給予同等待遇政策措施。

5.反對外部干涉合理性的話語建構,美國等外部干涉勢力打着維護「地區和平」、履行對臺灣「安全承諾」等旗號,從未放棄干涉臺灣問題的企圖,這是赤裸裸的霸權主義和明目張膽地干涉別國內部事務,臺灣當局則「挾洋自重」企圖藉助外力的支持來抗衡大陸的壓力,抗拒統一的進程,特別是近年來,隨着國際形勢和中美關係的變化,美國和臺灣加強了勾連,給地區和平和兩岸關係帶來了新的緊張和不安。新時代兩岸關係話語體系要破解美國炮製的「大陸對臺威脅論」「護臺保臺必要論」等謬論。

三、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構建和創新的路徑

從學術研究、學術交流和輿論宣傳的角度來看,新時代兩岸關係話語體系建設和創新路徑至少要包括三個子系統的建設:兩岸關係的理論體系建設、學科體系建設和傳播體系建設。針對大陸在兩岸某些領域的「話語缺失」,針對西方某些國家的「話語霸權」,針對島內分裂勢力的「話語扭曲」,我們必須找準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建設的突破口,通過一個個的理論創新,一次次的學術創新,一遍遍的傳播創新,逐步形成有公信力、說服力、感召力和影響力的話語體系,形成新時代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進程的話語力量。

1.理論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基礎。

陳孔立教授認爲大陸學者對兩岸關係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爲四個層次:動態研究、對策研究、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他認爲理論研究和理論創新有待加強,運用有關理論進行研究和上升到理論高度的研究成果較少。

王貞威則觀察到,無論大陸和臺灣,社會科學包括兩岸關係研究,都有非常嚴重的「西化現象」,盲目借用西方的理論架構和研究典範,以中國文化爲基礎,基於兩岸關係特殊性的原創性理論較少,新時代兩岸關係理論體系要體現中國特色 帶入中國文化,融入中國思維,而且要能夠與其他理論接軌,新時代的「國家統一理論」「和平發展理論」「融合發展理論」「一國兩制」的理論等等,都需要有大陸學者提出的「原創性術語」「特色性表達」和「創新性論述」,要將大陸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展現在理論體系的建構過程之中。

經過若干年的發展,大陸涉臺研究學者無論在理論素養還是方法運用上都已經不輸臺灣學者,有些領域甚至已經超過臺灣學者,完全有能力有責任提出屬於大陸自己的創新理論和概念。

2.學科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支撐

在高校中從事學術研究沒有學科就沒有話語,兩岸關係研究目前在學科歸屬上還處於不明朗狀態,在國家社科基金申報指南中,涉及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研究的課題並未獨立出來,而是歸屬到各個學科申報,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中都有涉臺課題,在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專案的申報指南中,則根據原國家品質技術監督局公佈的《學科分類與代碼》和高校的實際情況,設立了「港澳臺問題研究」學科。

大陸臺灣研究的泰斗陳孔立教授認爲,臺灣研究要走「學術化、專業化、理論化的道路」他提出要建立「臺灣學」,並指出其學科性質是一種「區域研究」。2013年6月爲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的申報和建設,廈門大學同意自主設置「臺灣研究交叉學科」,在深化原有各獨立學科研究基礎上,開展跨學科的理論借鑑及方法交叉融合,力圖建構具有超越原有多學科獨立研究和自身獨特規範、性質與方法的綜合性新學科。

2021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同意增設「交叉學科」門類,並設置了「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這給臺灣研究成爲「交叉學科」門類下新的學科或者直接歸屬到「交叉學科」下的某一級學科,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大陸各涉臺研究機構和學者亟須抓住機遇,就臺灣問題和兩岸關係研究的學科歸屬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儘快達成共識並務實推動。

3.傳播體系建設是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載體

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的傳播有賴於機構、學者、媒體的共同努力,學術研究機構具有學術權威性和理性客觀的特點,某些話語概念以學術成果的形式發佈,有助於提升話語的公信力,當然,在具體傳播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將某些學術用語轉換成普通民衆能夠「看得懂、聽得進、覺得親」的「接地氣」的語言,媒體在輿論導向、議程設置等方面具有強大影響力是話語系統傳播的重要管道,因此學術機構和媒體的通力合作,對擴大話語的影響力大有裨益。

民進黨當局近年來推動立法機構通過「國安五法」和「反滲透法」,對包括學術交流、媒體交流在內的兩岸交流設置種種障礙,使兩岸高校、智庫等學術機構、學者和新聞媒體之間的正常交流往來受阻,企圖以此阻斷海峽兩岸之間的話語傳播,2021年對臺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打破民進黨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的限制阻撓」,過去幾十年兩岸交流的歷史證明任何勢力想要阻撓兩岸交流都是徒勞的,兩岸的學術和新聞交流遲早要回到正軌,現在就須爲此做好充分的準備。

四、結語

構建和創新新時代兩岸關係學術話語體系,牢牢掌握大陸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話語權、主導權、主動權,是一項長期和複雜的系統工程,它是一個立體化和全方位的建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部門、專家學者和海內外所有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國家統一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完成。

作爲擁有最大規模涉臺研究團隊的高校,廈門大學專兼職的臺灣研究師資有近百人,除了臺灣研究院50多位研究人員外,其他院系如人文學院、法學院、經濟學院、公共事務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社會與人類學院等,都有學者從事涉臺相關研究,廈門大學臺灣研究團隊傳承了百年廈大的愛國精神、革命精神、自強精神、科學精神,他們在理論建構、學科建設以及交流傳播方面的探索,是整個大陸涉臺研究羣體努力奮鬥的縮影,只要海內外關心臺灣問題和從事臺灣研究的專家學者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夠構建起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國家統一和兩岸關係話語學術體系,就一定能夠打破西方的「話語霸權」和臺灣當局的「話語扭曲」「話語抹黑」,爲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奠定堅實的民意基礎,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本文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經廈大臺灣研究集刊授權,中時新聞網摘錄精華刊出,標題與插題經中時新聞網改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