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再製-常民構築》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先睹爲快!

▲《臺灣再製-常民構築展品。(圖/文化部,下同。)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5月26日將在水都威尼斯隆重揭幕,此爲臺灣第9次參與此一全球建築界盛事。臺灣館將以《臺灣再製-常民構築》爲主題,迴應大會主題「前線報導(ReportingfromtheFront)」。

本屆臺灣館由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TDIS)獲選參展,策展人爲曾成德、莊熙平、曾瑋曾聖凱。一反過去僅只關注建築設計師建築物,本屆臺灣館希望透過人民與製造的觀點探索建築未來的多種潛能,進而尋求來自生活面的智慧和創新,以呼應大會主題。臺灣館這次的提案也充滿了與過往幾屆不同的新作爲:不再以任何建築師主角,而以臺灣創新產業爲基礎,探索臺灣如何在與全球同樣面對氣候變遷與創新挑戰的當下,積極的從自身的資源中尋求突破契機;也就是以「臺灣製造」(MadeinTaiwan)這個備受全球矚目的品牌導引出「臺灣再製」(ReMadeinTaiwan)的成就與全球分享。

充滿想像力的日常建築,說明了臺灣人面對全球環境議題及自身資源匱乏問題,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克服有限資源的限制,創造了獨特的經濟奇蹟。面對全球環境的快速變遷和產業升級,「臺灣製造」逐步由高度勞力密集轉向高度知識密集的永續、回收、再製的研究發展。本屆臺灣館提出「臺灣再製」,不僅是改善自然環境的行動,更賦予了「常民構築」對於全球人文社會環境保護價值

▼《臺灣再製-常民構築》1比1展場

全球環境目前面臨許多巨大的挑戰,「臺灣再製」也將透過創新的材料研發與應用,對全球環境的永續提出積極的貢獻。此屆臺灣館中,分別除了論述臺灣日常建築的風景,更以臺灣再製呈現創新的建築原型,包含nPulp巢居與EInk穴居,分別由永豐餘及元太科技提供最新科技的研發成果,結合交大TDIS的設計科學研究,完成了兩個創新建築的原型。

交大TDIS結合永豐餘的nPulp(農業秸稈利用技術),設計出兼具快速組裝、舒適環境的房子。在整個房子的生命週期中,從製造材料到房屋建造、從使用到重新進入環境,從搖籃到搖籃的設計理念,不僅不會製造污染,更可以重新利用原先被視爲廢棄物的農業桔杆,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蓋房子成爲了環境正義及社會正義的實踐。

另一方面,交大TDIS結合元太科技的EInk(電子紙顯示器)技術,將創新的顯示科技運用於建築的表皮,更跳脫顯示器既有的樣貌展現建築的動態皮層,使得建築得以呈現衆人的想像。將建築作爲資訊的載體,創造建築羣體與個體、涵構與構築、主體與附着的互動辯證關係。

▼(中左三起)國美蕭宗煌館長、曾成德教授,永豐餘邱秀瑩董事長元太柯富仁董事長及交大團隊於展場合影

近年來自然環境與人類文明的關係惡化、建築專業與真實生活的斷裂落差,全球及臺灣都紛紛吹起了全民參與及社會正義的風潮。此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跳脫以往的由上而下的建築大師展覽,而是透過策展發掘臺灣日常建築的價值、建築前線的人們、創新建築的原型。

國美館館長蕭宗煌指出,國美館評審團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也就因爲它不僅迴應本屆威尼斯大會主題,更掌握了臺灣建築現象,展覽內容具高度創意發揮,亦可謂建築次文化的展現。而在巴黎議定書(L’accorddeParis)於兩個月前簽訂後,臺灣館的提案更呼應了新世紀新秩序,正如前輩建築大師柯比意所期許的「新精神」。

主掌交大團隊的人文社會學院院長曾成德則說,臺灣館這次的努力在於使世界看見臺灣,而臺灣人民與產業的努力則在爲世界創造更好的未來與環境。建築的革命與時代的轉變從來就是建立在材料的創新與思維的改變,臺灣館此次在見證無論在全球生產鏈或創新思維上臺灣都站在世界前線。

「第15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預計於2016年5月26日至11月27日舉行,屆時開幕及展場詳情,國美館網站www.ntmofa.gov.tw上均能一覽無疑。

▼國美館蕭宗煌館長(右六起)、曾成德教授、永豐餘邱秀瑩董事長、元太柯富仁董事長(左四)及與會貴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