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中美競閤中 可以有的思考

有機會在北京清華大學校園訪問胡鞍鋼,預定90分中的訪問卻超過兩個小時,審閱了訪問逐字紀錄,發現問題可能比回答耗掉更多時間。我對3位學者的經濟預測及中國體制優越性的理論基礎充滿疑問與好奇。

可能問題太多,他很難完整答覆,送了我3本有關中國未來20年發展趨勢的書,其中兩本是他的著作,包括《中國道路與中國夢想》及與鄢一龍、魏星合寫的《2030中國》。

趨勢學討論未來,具有「期待的主觀性」,但未來從現在出發,只要知識淵博、視野寬闊,能夠跨領域思考、去使命感、敢挑戰主流觀點,判斷可以有一定的可信度。

兩岸交流深化,彼此的認識增加後,許多因60年隔絕及政府敵對宣傳所累積的錯誤刻板印象,雖然已逐漸消除,但雙方也意識到,彼此在意識形態與思考方式上,仍存有很大的差異。自由主義思想與民主選舉制度早已經深深烙印在臺灣的大腦,中國大陸實施的黨國體制市場經濟,臺灣20年前已經放棄,實施了完全的市場經濟,雙方社會制度與政治制度也截然不同。差異不容否認,但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這種差異呢?

曾長期定居北京的英國經濟學人撰述斯塔威爾最近出版了《成與敗─亞洲國家的經濟運作之道》,他研究了亞洲9國發展軌跡,找出日本、南韓、臺灣的成功策略,並比較了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的策略、解釋了這4個國家未搭上70年代亞洲四小龍成功列車的原因,接着解讀了中國與越南亞洲經濟後起之秀的成長策略。

中國大陸的發展其實並未脫離日本、南韓與臺灣的軌跡,但中國土地面積與人口遠遠超過日本、南韓與臺灣,而中共的治理效率很高,譬如,廣東可以騰龍換鳥給四川,延長初級工業的生命週期,因而可能延長每一階段成長的壽期,但國家成長階段理論是無從逃避的。簡單說,中國經濟初步繁榮後,生產要素成本將提高,成長動能將愈來愈依賴創新與效率加值,而非土地與工資低廉,創新與效率將是大陸經濟未來的主要挑戰。

但無論如何,大陸的成長與茁壯已開始擠壓美日的戰略利益。臺灣夾處於西方自由主義與東方集體主義思想中,中華文化是臺灣的基底、自由主義是多數人的信仰,在中美競合動態關係中,臺灣可以是資產,也可能是負債,就看我們如何認知與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