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應轉向尊美、禮中、友歐

川普再次入主白宮後,全球貿易局勢迅速升溫,關稅戰爲全球經濟帶來嚴峻挑戰。臺灣在全球地緣政治多以「親美抗中」的姿態應對,然而,面對川普來勢洶洶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臺灣實有必要重新審慎評估現行政策,積極尋求更具彈性和韌性的應對之道。

檢視全球經濟版圖,美國依然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在二○二三年約爲廿七點四兆美元。中國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亦達到約十九點三七兆美元。而歐盟做爲一個重要的經濟聯盟,其GDP總計約爲廿兆美元。這三大經濟體不僅在全球經濟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更是臺灣重要的貿易伙伴。根據二○二三年的數據顯示,臺灣與中國(包含香港)的雙邊貿易額約爲二四五○億美元、與美國的貿易額約爲一二○七億美元、與歐盟的貿易額則約爲七三八億美元。這些數字清楚地揭示了臺灣經濟與這三大經濟體的緊密連結,任何一方的貿易政策變化,都可能對臺灣造成顯著影響。

當前,川普啓動的關稅戰對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臺灣經濟構成直接威脅,臺灣若繼續堅持單一的「親美抗中」策略,恐將使自身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紛爭中處於被動地位,甚至可能因選邊站,而同時面臨來自主要貿易伙伴的壓力與挑戰,特別是在中國市場,可能遭受更嚴厲的報復性關稅衝擊。因此,臺灣應調整現有的外交與經貿策略,轉向「尊美、禮中、友歐」的平衡之道。

「尊美」,是指臺灣應繼續重視與美國的戰略伙伴關係,在安全與價值觀層面與美國保持緊密合作。然而,在經濟和貿易政策上,臺灣應以自身的最大利益爲考量,避免完全扈從美國的政策,特別是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戰的背景下,臺灣更應審慎評估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禮中」,並非要求臺灣放棄主體性,而是在維護自身尊嚴和利益的前提下,以更具建設性和彈性的態度與中國進行對話和交流,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兩岸經濟的互補性強,透過良性互動,尋求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有助於降低因政治對立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在全球關稅壁壘升高的背景下,維持與中國市場的穩定關係,對臺灣經濟至關重要。

「友歐」,則是強調臺灣應積極拓展與歐盟及其成員國的關係。歐盟不僅是全球重要的經濟體,更與臺灣共享許多民主價值。加強與歐盟在經貿、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有助於臺灣分散市場風險、提升國際能見度,在國際社會中爭取更多支持。在全球貿易格局重塑之際,與歐盟建立更強勁的夥伴關係,能爲臺灣經濟提供新的成長動能。

透過「尊美、禮中、友歐」,臺灣可擺脫單一依賴困境,實現經濟多元化佈局,並提升面對外部風險的韌性。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的當下,這種更爲平衡務實的策略,才能真正保障臺灣的長遠利益,並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找到最有利的位置。面對川普政府已展開的關稅戰,賴政府應以前瞻視野積極推動政策轉型,爲臺灣的經濟發展開創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