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徵收延宕一年 環團籲「今年訂費率、500元起徵不折扣」

環團今天呼籲,應在今年年底前確定起徵費率,費率應在無優惠費率的前提下,碳費每噸500元起徵,並以2030年增加至每噸3000元爲目標。(林良齊攝)

環境部日前揭牌,官員透露,將於2024年訂定徵收費率、2025年徵收碳費,並搭配優惠費率制度,讓外界質疑環境部減碳的決心,環團今天呼籲,應在今年年底前確定起徵費率,費率應在無優惠費率的前提下,碳費每噸500元起徵,並以2030年增加至每噸3000元爲目標。

環境部部長薛富盛近日接受專訪時透露,碳費費率將考慮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免造成綠色通膨。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薛富盛提及的「綠色通膨」,考慮CPI等,讓環境部像是站在產業的角色。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說,環境部近日陸續預告碳交易相關子法,但碳費子法仍無下聞,如依一般程序,就算明天預告碳費子法需要60天時間,且還要召開碳審會決定,碳費費率勢必要要明年才能決定,碳費徵收時程不斷延宕,但「不能在沒有碳費收取前就建立碳交易市場」。

臺氣候行動網路研究中心執行長趙家緯則說,氣候法明確提及碳費的訂定要基於公平、外部成本內部化等精神,薛富盛受訪時卻提及「綠色通膨」,但依世界各國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計算,如美國提及要達190元鎂金、約臺幣5800元,如以現行環境部規劃的調升速速及方向,不僅難反映外部成本、也難克服工業減碳惰性。

趙家緯強調,如以300元起徵價格已低於韓國碳交易價格,並低於新加坡水準,300元及500元代表的意義是否要針對製造業大排放源補貼,如以300元徵收相較500元徵收,則每年就爲排放源減徵240億元,在氣候緊急時代不被允許。

臺灣大學社會系副教授劉仲恩指出,國外碳費考量指標爲以減量目標推算,如目前要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回推碳定價要達多少才能促成一定力道的減碳,或是用社會成本外部成本,回推排放一噸碳的成本是多少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