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權概念夢很大 小心當最後一隻老鼠

臺股示意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將成立碳權交易所的話題一出,造紙股與資訊服務股都搭上題材強漲一波;但相關公司尚未有明顯的基本面挹注,投資人宜暫以短線題材的邏輯操作。

根據《財訊》報導,臺灣「碳權交易所」最快將在今年9月成立,「碳權概念股」驟成臺股新寵;然而,這些個股尚未有因碳權明顯挹注營運的實績,短線投資勿抱持過高期待,一旦作夢題材發酵完畢後,股價恐易有劇烈波動。

4月19日,蔡英文總統宣佈,臺灣即將成立碳權交易所,4月20日證券交易所也跟進發布新聞稿,讓坐擁大片林地的華紙、永豐餘、正隆等造紙股,在4月下旬短短7個交易日,股價出現雙位數以上的漲幅;且從集保股權分散表來看,這些公司持有10張以下的小股東人數,短短一週分別暴增千人以上,顯然散戶十分埋單這樣的題材。

《財訊》報導指出,但目前臺灣的碳權交易,還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從國際上的定義來看,碳權的產生大致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政府核配的免費排放權,企業若是因爲達成減碳而未用上,可以針對有需要的企業,在市場上進行開放交易;另一種是企業自願透過各種專案達成的節能減碳,如造林、採用綠電等方式,也能產生碳權。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直指,要講交易、講碳權,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先訂出「碳總量管制」,企業才能開始針對明確的數字減碳,「但臺灣目前還沒有總量管制,這會讓現階段的碳權,只能算是打高空。」換句話說,像是擁有臺灣最大林場的農林,到底可以掌握多少的碳權?到現在都是未知數,但4月20日以來,股價已有兩日強漲超過7%。

不只如此,《財訊》分析,遊資也很快進駐到受惠「中國碳交易商機」的造紙股,這讓華紙暴漲4成,永豐餘、正隆也有10%以上的漲幅。但根據中國民生證券今年3月出具的報告,中國在碳配額(CEA)和核發自願減排量(CCER)兩種獲得碳權的方式中,CCER從2017年開始,就已暫停簽發相關證明,重啓的時間尚不明朗;而造林所產生的「碳匯」,就是含括在CCER之中,也就是說,近年要透過自願節能減碳得到碳權,有一定困難度。

投顧法人私下分析,漲幅最可觀的華紙,雖然在中國坐擁近3萬頃的林地,然如今CCER的核發在中國尚未重新啓動,對於巿場打着「碳匯」利多的題材,投資人最好先以中性對待。

此外,《財訊》也發現,造紙類股中,正隆與榮成目前確實手握碳權,像是正隆有7.9萬公噸,榮成則有28萬噸。但造紙業人士透露,爲了逐年符合中國節能減碳標準,花上數十億元購買符合減碳的廠房設備,其資本支出就已遠遠超過碳權交易產生的收入,「不能只從利潤來考量。」就連相對成熟的中國碳交易市場,目前恐怕都還無法真正加持碳權概念股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