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推動新工科建設再出發

(原標題:探索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 推動新工科建設再出發)

人民網長沙11月9日電(記者 孫競)近年來,我國高等工程教育規模快速增長,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工程教育“三分天下有其一”,地位舉足輕重。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變化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新工科建設如何再深化再拓展?

在8日舉辦的第五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主論壇上,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聚焦新形勢下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發展展開探討。

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由大變強

十八大以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加速發展,目前已建成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佔所有本科生的34%、全球工程教育總規模的35%。

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振海認爲,我國已經踏上了從高等工程教育大國邁向高等工程教育強國的新徵程。

“從1995年的面向21世紀高等工程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到現今的新工科再深化,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正在由大變強。” 王振海說。

2016年,我國成爲國際工程教育華盛頓組織正式成員,工程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實現了國際實質等效,工程教育國際化邁出了重要的步伐。王振海表示,通過“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等工程教育國際實質等效、新工科建設等一系列措施的推進,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由從屬發展走上了自我創新發展之路。

此外,創新構建“工醫結合”等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凝練提升多學科交叉融合建設的範式,中國高等工程教育也從單一學科發展踏上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

努力探索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作爲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近30年培養了1715萬工科畢業生,打造了產業發展的主力大軍,培養了一大批大國工程的領軍人物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深地探測等總師都是我們國內高校培養出來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說,“工程教育產出了大量戰略高技術研究成果,超超臨界燃煤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技術,對我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毅指出,從2017年開始,教育部積極推進新工科建設,先後推動“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努力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模式,涌現了包括“天大方案”、“華南理工大學F計劃” “北大新工科規劃”等典型經驗。2019年,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發佈。

“我們將持續推出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特色化示範性軟件學院、示範性微電子學院、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儲能技術學院等,推動工程教育再深化、再出發。” 宋毅透露。

開拓高等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杜玉波指出,對工程教育改革發展來說,要素資源優化配置至關重要。因此,要着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線下線上緊密融合。通過推進多維融合,開拓高等工程教育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要用好學科交叉融合這個‘催化劑’,打破學科專業壁壘,促進學科之間、專業之間的交叉融合;着力完善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有效機制,引導科研資源、社會資源轉化爲育人資源,推動高等工程教育深層次變革。” 杜玉波說。

宋毅談到,“十四五”時期,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能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等等,這些都對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爲支撐的線上教學模式應運而生,並與MOOC、線下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形成優勢互補、包容並存的新格局,引領中國高等工程教育步入一個新時代。” 王振海說。

(責編:何淼、熊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