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有價化時代來臨!搞懂前先認識「碳權」

未來碳有價化,企業必定增加生產成本,因此如何降低碳排量將是企業重要議題。(圖片來源/PEXELS)

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息息相關,因此爲了控制碳排,碳權與碳有價油然而生。因此,歐盟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盼透過制度的建立,逐步規範改善碳排問題。

由於過去排放二氧化碳不需要成本,因此許多產業肆無忌憚地直接或間接排放,爲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國際間開始透過碳權制度將碳有價化。目前全球碳權的產生方式,主要分爲強制性碳市場與自願性碳市場,前者由政府規定企業碳排的上限額度,管制碳權排放總量;後者則是鼓勵業者自行減少碳排量。

減排成功的企業,可將額度轉換成碳權,並將碳權放到交易市場中販售;若排放過量,則須向碳交易市場購買碳權,透過交易收費的方式規範各企業的碳排放量。

歐盟率先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並於2023年試行,預計2026年正式實施。碳關稅徵收範圍優先鎖定鋼鐵、水泥、化肥、鋁、化學品、螺絲、螺帽等高碳排產業。當產品輸入進歐盟時,必須先計算碳足跡,並依據貨品的碳排放量繳交碳憑證費用,廠商若能證明輸入前已向生產國支付,則有機會抵免。

臺灣政府今年1月三讀通過,將《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爲《氣候變遷因應法》,明定我國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並預計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接軌國際碳有價化趨勢。

國內也成立碳權交易所,主要營運國內碳權交易、國外碳權買賣、初期提供碳權諮詢與教育訓練服務,幫助企業釐清在ESG永續經營過程中所需的碳權知識等3大項目。

碳有價化後,企業勢必將碳排成本納入企業營運的考量中,在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如何整改制程與設備,減少碳排,將會是企業營運重要課題,也盼透過企業與政府攜手努力,共同打造低碳排永續家園。